CT导航置钉与传统X线透视徒手置钉法在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临床对比
2018-08-08姜廷华李继斌王自鸿徐伟
姜廷华,李继斌,王自鸿,徐伟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怀柔101400)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螺钉的准确置入至为关键。目前多采用X线透视导航以提高置钉准确率,降低手术创伤。但X线照射对人体的损伤不可忽视,且其实时性较差,术前的导航数据与术中脊柱局部解剖结构匹配性差,难以准确反映出脊柱周围组织关系,甚至可能对术者置钉产生误导[1-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CT三维图像导航在脊柱置钉中得以应用,可提供清晰的三维图像,导航更为直观。有文献显示,CT导航在颈椎置钉中尤为适用[3],但关于CT导航与传统X线透视导航的置钉效果比较,目前少见报道。为此,本研究自2015-04-2016-07,共纳入80例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导航置钉方法,现进行分组对比,以探讨CT导航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或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肿瘤等,需予以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者;(2)拟置钉椎体的椎弓根完整,有颈椎曲度异常或节段性不稳定者;(3)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活动受限、疼痛者;(4)对导航置钉方式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难以耐受手术者;(2)有精神障碍、意识不清,或传染性疾病者;(3)无需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者。
1.2 一般资料
按照上述选择标准,于2015-04-2016-07共纳入80例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CT导航置钉,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67 岁,平均(52.3±1.8)岁;体重 43-76 kg,平均(67.5±4.1)kg;疾病类型:脊髓型颈椎病 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颈椎骨折脱位13例,肿瘤3例。对照组术中采用X线徒手置钉,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1岁,平均(54.6±1.7)岁;体重 41-78 kg,平均(66.8±4.7)kg;疾病类型:脊髓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3例,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颈椎骨折脱位13例,肿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可予以施行。
1.3 置钉方法
1.3.1 器材 手术所用椎弓根螺钉的材质为钛合金,直径 3.0-6.5 mm,长度 30-45 mm,Blackstone Medical Inc公司生产。CT导航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双源CT,美敦力公司提供的三维图像导航配套软件;X线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C型臂X线机。
1.3.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X线检查,并以1 mm层厚进行螺旋CT扫描和MRI检查,以了解颈椎手术局部的解剖形态,确定椎弓根钉的进钉点,选择合适型号的螺钉。其中观察组术前对CT影像拷贝并以三维图像导航配套软件进行处理以获得局部三维图像,并标记进钉点、进钉方向和深度。
1.3.3 置钉操作 患者俯卧,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切口,逐层剥离皮下组织直至暴露病椎横突后,予以置钉。观察组:启动导航系统,将示宗器固定良好,连接数据线,将有红外线反射球的参考架固定在邻椎棘突,调整其位置以取得与追踪器的相互感应。上述设备安装完毕后,以探针进行点对点的注册和匹配,导航系统计算出导航精度。术者依据三维导航的实际位置数据并与术前CT影像相比较,拟合出虚拟的手术三维图像,并在导航仪上显示局部精准图像,依据三维图像由示宗器选择最契合的椎弓根进钉点和进针方向,并选择合适型号的螺钉,在CT导航下置入椎弓根钉(图1)。
图1 CT导航确定进钉点和进钉方向。A:横断面,B:矢状面;C:冠状面
对照组 依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沿关节突关节中部作垂直线、横突中部作水平线,以其交点作为进钉点。置钉前,以锥子自后外斜向前内侧、保持矢状面10°角方向,平行椎体终板进针,并在C臂机监视下,向椎弓根内拧入螺钉。置钉后,再次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其螺钉位置,满意后再进行下一步置钉操作。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置钉出血量、置钉时间和导航匹配时间。(2)置钉效果:患者手术后,对两组进行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并由2名放射科医师进行独立阅片以观察其置钉效果。其中,置钉方向、进钉位置准确,螺钉在椎弓根内,为优;螺钉方向和位置有误差,但尚可,少许螺钉穿出椎体,为良;螺钉方向和位置误差明显,螺钉明显穿出椎体外部,为差。(3)手术前后JOA评分(29分制),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螺钉松动、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发生情况。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设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椎弓根钉的置入和手术过程,无一例中途退出者,术后均获12-23个月的随访。相关指标对比如下:
2.1 置钉优良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CT三维重建,以评价其置钉效果:观察组40例术中共置入186枚螺钉,优良率96.2%;对照组40例置入210枚螺钉,优良率为88.1%。观察组的置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置钉优良率对比
2.2 置钉操作情况
统计两组每枚螺钉的平均置钉时间、出血量和导航匹配时间,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见表2所示。其中,观察组的导航匹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但置钉时间更长、置钉出血量更多,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置钉操作情况对比
2.3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切口不愈合1例,总发生率为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螺钉松动3例,总发生率为1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5.556,P=0.018)。
2.4 JOA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期间,观察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对比
3 讨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是脊柱外科的常用术式,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疾病中,只需其椎弓根结构完整,均具备置钉内固定的手术条件。但由于椎弓根与椎动脉、颈脊髓和神经根相邻,因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不同,若螺钉置入不佳则可能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4]。因此,如何提高椎弓根钉的置钉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椎弓根置钉时采用的导航方法较多,包括二维、三维透视导航,CT三维导航和核磁共振导航等[5]。其中,二维透视导航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不能获取颈椎局部的三维立体图像,置钉的准确率不高;而三维透视导航可实时提供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图像,提高了置钉准确率,但所需时间较长,且数据处理复杂,图像质量不高,上述缺陷致使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而核磁共振对于骨骼的显示不及CT,因此在脊柱置钉中并不适用。与上述导航方式相比,CT三维导航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信息,术者可在直视下完成置钉操作,置钉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6]。近年来,CT导航逐渐在脊柱手术置钉中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陈晓明等[7]在57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手术中应用三维CT导航辅助置钉,准确率高达92%,同时提高了矫形效果;佟怀宇等[8]应用CT导航技术完成9例上颈椎螺钉固定手术,无一例发生椎动脉、神经或脊髓损伤,没有骨皮质破损等并发症。刘亚军等[9]采用CT导航辅助下置入159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置钉满意率高达97.5%,显著高于X线透视导航效果(P<0.05)。上述文献均证实了CT导航的优势所在。
本研究中,我们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下颈椎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CT导航系统辅助置入186枚椎弓根钉,对照组采用传统X线透视辅助置入210例椎弓根钉。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的置钉优良率高达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8.1%(P<0.05);同时,其导航匹配时间仅(4.02±0.8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52±1.13)min(P<0.05);术后仅 1 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不愈合,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CT导航提高置钉效果后,进一步改善了术后的颈椎功能。上述结果证实,CT导航在下颈椎手术螺钉置入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但CT导航的原理复杂,操作较繁琐,且导航前需进行精确匹配、多层次注册匹配,使得置钉时间明显增加;同时,由于置钉时间长,出血量也明显增多,增加了手术创伤性。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置钉时间较长,且置钉时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另外,CT导航系统工作原理相对复杂,要完全掌握这一导航方法尚需一定的学习曲线,这一缺陷也不利于该设备的推广应用[10]。因此,术前应全面了解其病椎类型、置钉数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进行综合考虑,酌情选取合适的置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