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建模式教学设计
2018-08-08刘路路
刘路路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 550004)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第5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节内容承前启后,能深化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种群、群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为后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系统分析和建构模型的能力,这对于整个高中生物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逐步构建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针对池塘生态系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接着类比迁移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要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论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先从最简单的生命系统——细胞系统入手,引导学生构建出细胞系统的结构模型,然后一般化得到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型,再将这一模型迁移到生态系统中,最终构建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说明地球上生物间的相互联系;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分析食物链、食物网的特点。
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对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锻炼团队协作探究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观念。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草原、森林、湖泊、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群落、无机环境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相互作用”和“统一整体”。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从感官感受过渡到理性分析。
3.2 细胞系统的结构模型 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分泌细胞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的三个关键点: 寻找组分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有边界、系统是开放的并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据此构建出细胞系统的结构模型(图1)。
图1 细胞系统的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 细胞系统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且最为学生熟悉,以细胞系统为例进行模型构建的尝试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3.3 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型 对细胞系统中具体的组分进行替换,换为组分1、组分2、组分3,实现细胞系统的一般化,进而得到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型(图2)。
图2 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并学会模型建构过程中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
3.4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针对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探究。制作导学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划分为生物类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接下来细化生物部分,将池塘中的生物根据获取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大鱼类、芦苇类和细菌真菌类,再将其一般化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由此得到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接着,启发学生寻找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借鉴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型得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通过类比、迁移,将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转化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图3)。
图3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系统模型,使其更好地掌握建模方法。
3.5 食物链和食物网 将师生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与教材第90页展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进行对比,请学生寻找差异,找到消费者处的差异: 教材上的消费者一栏是“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接着请学生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寻找符合此关系的生物,得到一条食物链,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规范其对食物链的写法。教师针对此食物链中的某一动物提问:“它还能以什么为食?它还会被什么动物所捕食?”如此一来使得原来的食物链变得错综复杂,可顺势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并讲解消费者级和营养级等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3.6 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草原、森林、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概括性回顾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并启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并且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用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从细胞系统模型到一般系统模型的转化有效突破难点;为学生创设多个合作、探究、交流的场景条件,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