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开放性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度

2018-08-06吴艳艳

魅力中国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

吴艳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封闭式教学,构建起开放性语文课程,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教学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知识产生过程,在参与生活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开放课程;提高参与度

开放的时代、开放的学生就需要开放的课程来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为学语文而学语文,要让学生立足于教材,积极拓展学习空间,冲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和大语文学习观。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努力构建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具有开放活力的语文教育课程。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构建开放性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因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全人发展。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创新精神,形成自主发展的创新能力。如特级窦桂梅老师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首先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随后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然后,让学生背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学生初步感知“不遇”,教师进一步引导:“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同学们,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把要学习的古诗放到众多相似内容的古诗中学习,体现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在课程的最后,窦老师又让学生结合《访戴不遇》,深刻理解《游园不值》的意境。“王子猷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来回地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学生了解了两文的异曲同工之妙,享受到开放的语文课程的愉悦。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构建开放的活力语文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活化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独特创见和个性张扬,让语文课程充满生命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在他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往往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创造能力增强。教师要走出标答案、正确思路和规范模式的误区,建立起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如教学《黄河象》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课外阅材料了解到的大象的生活习性,提出了本文科学假想的不合理性。课文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假想当年在天气炎热的夏天,这头老年大象去小河饮水,一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失足陷落淤泥中,在大象的挣扎中,河水淹没了大象,泥沙覆盖了大象,形成了今天的黄河象化石,有位学生提出:大象是群居动物,而且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群象看见大象落水不是像科学家所想的那样四散奔逃,而是合力救助,救助的办法是用长鼻子拼命拉拽大象,以至把大象的尾巴都拽断了,直至大象完全被河水淹没,群象才长吼着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所以,在今天的发掘中,唯独不见了尾椎骨。开放的教学過程,激发了学生有理有据的个性化解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把语文课程向生活开放

语文课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生态文化,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实际,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增加语文课程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的心。为了加深感受,王老师有引入纳兰性德写的另一首词《菩萨蛮》中的句子“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师引导学生:“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充满深情地说:“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妻子会问‘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他的儿子会拉着父亲的手问‘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的白发老父也会问‘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学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教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学生:“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杀敌。所以我不怪你。”教师:“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王老师对《长相思》内涵的深刻挖掘,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对故园牵肠挂肚的情感,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台湾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教育及启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论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探究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