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建筑论下的建筑设计

2018-08-06张佳琪李永昌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

张佳琪 李永昌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飞速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将设计与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去看待去考虑。而有机建筑论是其中为代表的理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理念,为我们的设计又能有什么启示,有机建筑论从三世纪希腊时期至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自然环境与生态设计方面都起着导向的作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又有着区别于西方建筑思想独特的观念,综合两种思想去产生符合当地独特地域性的设计。未来设计中的有机理论,设计方法无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要将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与生态理念灌输在每一项设计之中,“活生生”的有机建筑生长在“活生生”的自然之中,为了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应该鼓励在设计之中善用当地独有而特色的材料,与当地生态系统赋予的新型能源。要做到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去完成任何项目前,都要对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做充分的分析与调研思考,然后去详细的设计每一个细节。很多设计都单独的强调自身方面,而没有去全面的分析,去理解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做可持续的设计去保护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有机建筑;古典哲学;可持续设计

引言

目前,社会飞速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也会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的质量,将设计与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去看待去考虑。而有机建筑论是其中为代表的理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理念,为我们的设计又能有什么启示,对我们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又有和促进作用,从有机建筑的环境出发,来揭示自然、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有机建筑思想与有机建筑

(一)有机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1.十九世纪前的整体论

在西方古典传统里中,柏拉图所提倡的理性思维思想,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用逻辑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影响着人们用科学客观的方式去看待世界,由分析然后将其抽象的概括出来,因此,被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人与自然。自然被独立的割裂了出去,人们去利用自然,并不去保护。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盛行,古典主义中的比例在建筑界中被重新得到了发展。米开朗基罗认为人体对于建筑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人体工程学。

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有机建筑中的曲线随着基地的变化而变化,与自然完全的融为一体。身处在良好的有机建筑之中可以让我们仿佛身临大自然之中。

2.二十世纪沙利文与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

赖特用“有机”来阐述他的建筑,并在1894年的一次公众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如果周围环境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因素,那么就让你的家看起来好像是从场地中唱出来的,并与环境相协调。如果環境不是那样,建筑则应尽量是安静的、木制的、有机的,让它成为可能是自己生长而形成的样子。”莱特用有机生长的概念来阐述自己的建筑。

(二)中国古典哲学与有机建筑理念

1.中国古典哲学

通常用“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相统一结合看作是不同于西方建筑的一个特征。

最早、最系统的提出“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这一思想的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中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建筑家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理念也同样有着老子哲学的思想,这正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建筑理念之间的关系。

2.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老子被尊称为道祖,,在本体论上认为道生万物,天然合一,在行动准则上崇尚无为不争,在生态价值观上提倡少私寡欲。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老子强调的是万物皆要回归自然,而不应该不干涉或者极端的环境保护,要做到顺势而为,因地制宜,顺应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辅助其回归自然。天和人本是一个整体,而这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得以共存,持续发展。

二、有机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融合关系

建筑的形态扮演者不同事物的角色,描述着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新事物新建筑存在的联系,所以要在不同的设计手法之中去寻找与环境相适应的手法。

建筑是有生命的,正如植物一样,需要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不同的因素发展成不同的建筑形态。自然与建筑应该处于一个相协调的状态,建筑应该去适宜当地的环境而且不要破坏当地独有的生态体系。好的建筑对于环境有促进良性的作用,让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大地当中生长出来,自然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不仅能提升建筑景观自然的整体性与艺术性,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上还能增强建筑设施服务于人的使用效果,协调“建筑,人,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融于自然。

(二)建筑的材料与运用

有机建筑对于材料的应用加以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对建筑材料的属性,如形状、质感、光泽、应力和化学性能等逐一分析,包括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夺取了解玻璃、木材、金属、钢材、混凝土等,去发现去寻找这些本次材料的美,合理的运用这些材料。选用本土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去发现本地材料的自然之美,将它展现出来,廉价的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持久、美丽的空间。

在有机建筑的设计之中,对材料的特性都需要经过研究和考察,并结合实际场地进行分析,发挥出本地事宜的建筑材料特性,体现出材料的自然美与本质。根据当地的环境来选择出来建筑的最佳材料,不久要考虑到施工工程的需要,也要在艺术方面对材料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选择材料方面要扬长避短,让建筑就像是树木从大地之中生长出来一样自然。材料是建筑的表达形式,因地制宜地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与和谐,成为一个有机组成的部分。

(三)建筑的整体性

有机建筑的本质是从内到外的完整与统一,为了达到更深的层次只有先达到完整统一。

在美学原则中的连续性应用在建筑领域,美学和结构就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筑结构是体现连续性最好的表现,避免各个结构体系之中过于的独立。在建筑之中每一个组成的部分都应该是完整的,墙面,梁柱的结构他们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他们之中都应尤其关联,相互联系,有着其独特的韵律。

(四)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沙利文为了折衷主义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然而莱特在他的老师沙利文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提出了“形式和功能合一”。

他认为建筑即人的精神,形式可以超越功能。建筑是精神世界的庇护所,中部所存在的空间才应该为建筑的主体。后来发现这个观点与老子理念相同,屋子不仅仅是墙体和屋顶之间空间。采用当地的材料与结构方式,使建筑与自己的精神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对于自己精神空间的场所看成是建筑所可以达成的意愿,然后去找寻一种独特的形式。

从本质当中出发,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每一个建筑的性格,所以有机建筑自然而然的从独有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又由其独有的形式来表达出人的个性,而不是毫无性格的,万篇一率的建筑。

三、展望,有机理念与可持续设计

(一)有机建筑论对于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作用

1.建筑景观环境的统一发展

建筑作为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空间,不仅要求这外观的简洁与优美,而且要與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在为人们提供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要为舒适度作考虑。把建筑的表象与内在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统一。提升建筑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环境的质量,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做到有机的融合,景观环境设计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自然、安全、经济性为主,如果只新奇独特的建筑,或者是风景秀丽的景观环境是不成功的,二者要做到有机的融合相互统一。建筑与景观要做到到“意与境”的完美统一,创建出统一完整的建筑景观。可以提升其自有的自然、文化、艺术。

2.建筑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去设计建筑与景观最后使其做到可持续发展,要用一种合作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这样的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就这样产生了。

不要破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把自然中特有的因素与当地独具地域性的人文因素相互结合起来。人们用欣赏舒适的眼光去观赏自己熟知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不仅仅去居住。

强调独有的地域文化,做多样性共存的建筑景观。在对于基地中的材料与地域特征上,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去尊重这些当地的本土材料和纹理质感等。例如,当地的木材、灰色的小砖瓦、青石的铺装等。

假如在设计方面多思考一些类似的人文关怀,尊重当地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等,在设计中,保护、保存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未来之中,保护了这些独有的地域资源,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中便可以更好的去实施去设计。为将来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环境。

(二)从有机理念到环境问题的转变

未来设计中的有机理论,设计方法无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要将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与生态理念灌输在每一项设计之中,“活生生”的有机建筑生长在“活生生”的自然之中,为了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应该鼓励在设计之中善用当地独有而特色的材料,与当地生态系统赋予的新型能源。要做到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而且还有建筑的造型,然后还要包括基本概算、空间需求、气候环境、场地特征等等。去完成任何项目前,都要对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做充分的分析与调研思考,然后去详细的设计每一个细节。

结语

随着新的概念与新的技术慢慢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人们也更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机理念也便随着建筑慢慢影响着人们,人们对生活需要更多的阳光,干净的空气,适宜的环境,有机建筑论给了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但是不仅仅要在宏观上提倡有机理论,在自身方面也要做到环境的保护,不保护环境,就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到时在谈论设计上也一切是空谈而已了。

参考文献:

[1] 《解读弗兰克·弗兰德·赖特的设计理念》,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第21期

[2] 唐丽娜:《赖特的有机建筑论》,广西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广西工学院报,第9卷,第二期,1998.6

[3] 费孝通:《乡土中国》(1988)

猜你喜欢

可持续设计
汽车内饰产品可持续设计流程与设计工具开发
失控的技术
产品概念设计
儿童家具的永续性设计探讨
绿色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
循证设计支持下的可持续医疗建筑设计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可持续设计发展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