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策略

2018-08-06努尔艾拉·阿不都克日木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马克思主义道德与法治

努尔艾拉·阿不都克日木

摘要: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学生的关注,更强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是具体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劳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注重尊重学生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启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学科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激发学生活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整合课程资源,采用主题式教学法;打造趣味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些策略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道德与法治;实施策略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但同时也提高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情况,转变教学理念,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观点来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策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跟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内涵

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此就人的本质发表相关论述,学者们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论述的关于人的观点总结概括出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的观点,并且以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人的观念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将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考虑。其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首次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观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通过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物相互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品质和人格特点,因此人的本质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着的。最后,需要是人的本质。人们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是能够生活,能够生活得前提在于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为此,人类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产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通过劳动得以生存。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示

从上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观点可以看出,人是具体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劳动中的人,应当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个体,既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不能在教学中抹杀每位学生的个性;教师还应当把学生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坚持在集体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原则,不能将学生从集体教育中割裂开来,并且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纳入到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考虑,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在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1.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通过与社会关系中的人和事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建立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促进个体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理解,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来考虑,而不应当将学生看做是单个的、抽象的、孤立的个体,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点,则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生活得社会生活来教学,当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紧密联系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才能使教材适应教师的教学,因为教材是依据当前初中学生生活得普遍情况来编写的,是对当前初中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问题进行的抽象概括,但教材中所呈现的情境并不是与每位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相契合,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例如,在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这一框题的教学中,某教师发现班上学生普遍存在富有想法,但缺乏执行力的状况,依据这样的现状,教师决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上存在的拖延状况,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靠近梦想,教师在教学时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非常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减教学内容。

2.拓展学科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教师的自我提升,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观点,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變化,人类需要在社会中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逐步适应社会的变化,人要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自我,就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对自己做出改变,通过提升自我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变化对原来的初中思品教师提出了挑战,这是属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因素,课程更名和教材变更之后也对初中思品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分为18册,小学12册,初中6册,初中教材围绕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在教学理念方面更强调教学生活化,更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这些内容在原有教材中也会涉及到,但并不是教材中的主要教学主题,现在教学主题的变化,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充实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知识,拓展本学科的视野,尤其是要学会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拓展知识面,从丰富的学科知识中向学生阐明抽象的道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不断地适应变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

3.激发学生活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本观点更为契合,当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方面坚持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开放性设计,知行合一的教材编写原则。这样的教材编写原则更体现出对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的尊重,首先是对学生价值观引领,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活跃的思想,则人就不具有特殊性,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中的具体化的人;其次是生活化取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当代生活实际,将学生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编排教材的资料来源,将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来对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社会性,为学生处理社会关系奠定基础;最后,强调知行合一,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学以致用,将学生的社会活动作为践行知识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认识劳动的人这一观点,学生通过社会劳动践行知识,并且在社会劳动中提升。

为此,基于笔者上述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倡导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活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对知识的探究。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教材组织结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提前布置每一学习小组负责一个学习主题,教师在进入该主题的教学之前,先根据教学安排请“讲课”,即请学生讲解自己所在小组对于本专题的理解,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再有教师和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初次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参加主题展览,观看主题演讲等,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整合课程资源,采用主题式教学法。

笔者在前面已经谈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教材编写方法,主题式教材编写方法相较于单元式的教材编写更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也更利于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开展探究活动,在主题式教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的内容进行纵深探索,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盲目求多而将知识停留在表面,但是,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教学内容,则需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整合大量的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语句的解读上。例如,对于初中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主题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在课前搜集大量有关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案例,在课前对本课教学所需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或者要求学生分别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本文建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最好是提前将学生划分为固定的学习小组,提前布置好每个小组应当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将课堂的话语权适度交给学生,由来分享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多方面提升,才能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充足的教学内容,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5.打造趣味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还启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提升课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尊重人、解放人,让人在社会发展中获得自主性,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解放体现出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就需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迫要求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性,打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下主动了解相关内容,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选取教学案例方面体现趣味性,选择一些富有哲理的趣味小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采用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感性认识长于理性分析,容易被简单有趣的外在活动形式和故事所吸引,并且简单的趣味故事也更能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致力于打造趣味课堂,通过趣味十足的案例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6.关注学生个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启发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需求,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例如,教师应当定期主动与学生谈心,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且,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秘密想要与教师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也等待着教师的解答,教师应当主动走进学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女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这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即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已经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教师难以通过外显的行为观察出学生内心的变化,师生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在顺利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四、总结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实际,树立正确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得当代社会出发,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本文中所提到的策略并不完全能够解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但能够为现有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参考,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祖涛.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2):9-11.

[2]王剑,王霞.初中道德与法治科学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才智,2018,2:27.

[3]卢晓丽.初中道德与法制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8,1:52.

[4]王心爱.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J]课堂内外,2018,1:195.

[5]骆云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析[J].陕西教育,2018,1:98.

[6]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23-24,44-48.

[7]夏宇薇.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设想[J].才智,2018,1:61.

[8]李俊莲.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课程创新,2018,2:107.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马克思主义道德与法治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