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思考

2018-08-06王红伟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行当剧团戏曲

王红伟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先秦,如从西汉百戏算起发展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时至今日,传统戏曲仍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常听到丝竹声声,公园里、河岸旁,戏迷们围在一起,自娱自乐,农村则搭起戏台,一唱就是三五日。尽管电影、电视、网络强劲冲击,戏曲都一直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戏曲艺术为何常演不衰,如此受广大人民爱戴,它的魅力何在?笔者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戏曲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传统戏曲的土壤

传统戏曲产生于民间,尤其是地方戏曲,戏的剧本和音乐形式,都来自本乡本土。它的思想和人民群众感情一致,爱人民群众之所爱,恨人民群众之所恨,大都传承了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可把传统戏曲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1.保家卫国如杨家戏、岳家戏等;2.颂忠斥奸、除暴安良、打富济贫如包公戏、海瑞戏等;3.尊老爱幼、歌颂孝道如《钓金龟》等;4.忠于爱情如《西厢记》、《红楼梦》等。总之,忠、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无不在传统戏曲中予以体现。

传统戏曲剧本的产生,不是剧作家坐在屋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整理的。由于这些故事流传在民间,又由剧作家概括集中,更具典型性,所以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如元朝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写赵五娘和蔡中郎的故事,其实早在南宋就已流传,以陆游的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为证,明朝冯梦龙的戏剧《精忠魂》是写岳飞的,实际上岳飞的忠义不仅在史册,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正由于这些戏曲所表现的主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心愿,人民群众爱听、爱看,自觉受“高台教化”。

二、传统戏曲的地方性,增进了戏曲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不同,各个地域之间的语言、生活方式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风俗、语言、文化。每一个地域的人,对本土格外留恋,对自己的“草根文化”也格外敬畏。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出现之后,各个地区就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戏曲。据统计,全国戏曲品种有一百多种,我们河南就有数十种,仅豫剧还有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除豫剧外,剧种还有越调、曲剧、道情,大平调、二夹弦等。试分析每一个剧种的形成,都是来自某一特定地区,无论语言、音乐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语言亲切,音乐娱人,有强烈的地方性,所以地方戏就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

三、不同的行当,优美的程式

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各种角色都有具体创造,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在各个行当中又有具体的划分,如生,有老生,小生,胡子生等;旦又有老旦、小旦、婆旦、花旦等。各种行当有各种行当的脸谱,有的还有具体人物的脸谱。如关羽、张飞、包公的脸谱,都极具个性化。不同行当“美扎扎”的脸谱,再有戏剧服饰、头面,一个活生生的戏剧人物便出现了,各种角色都给人以美的感觉,有静态的美,有动态的美,还有华丽的美,各种行当有各种行当的程式,配以舞蹈化的表演,边歌边舞,给人带来满台生动。动人的唱腔或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服饰,扣人心弦的故事,以情催人的唱段,整个演出,如一根无形的线紧紧拴住了观众的心。为什么农村唱戏农民“连灯拐”,下午看了晚上接着看,“拿不住奸臣不煞戏”,就是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所现。

戏曲是综合艺术,唱、念、做、打中各个行当又各有“绝活”,“筋頭”、“矮子步”、“水袖”、“梳枝、刀枝”等。川剧的“变脸”、“喷火”更能吸引观众,让观众叫绝,叹为观止,观众百看不厌,百看不烦,戏曲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观众,观众在观看中享受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

四、各个流派的传人竭力打造经典作品,靠精品增强魅力

传统戏曲从它诞生起,各个戏曲流派都争相发展自己,各个流派的传人便自我磨砺,寻找自我,打造经典。如京剧的梅兰芳、荀慧卿、程砚秋、马连良;豫剧的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风、闰立品,越调的申凤梅、毛爱莲;曲剧的张新芳、王秀玲等,各个剧种不仅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在各个剧种中又有自己的派别,各个派别竞相发展,都有自己的经典,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丰盛的美餐,各个观众根据不同的欣赏趣味,去追自己的“星”,甘当他(她)们的“粉丝”。

这些流派传人,不但有自己的经典剧目,而且还有自己的精彩唱段,由于这些剧目是经过干锤百炼流传下来的,是精品中的精品,可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所以它能一代代传下来。如豫剧的《秦香莲》《西厢记》《白蛇传》《花木兰》;越调的《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道情的《王金豆借粮》等。这些精品剧目中又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如《南阳关》中的“西门外放罢了三声炮……”《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卷席筒》中“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等。传统戏曲流派的形成,精品戏曲的打造、脍炙人口的流传等,更使传统戏曲艺术锦上添花,艺术魅力大增。

正由于传统戏曲充盈了方方面面的艺术魅力,所以它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试看当今的电视京剧票友大赛,最小的年龄2岁,最大的年龄90岁,这些票友,有工人,有农民,有军人,有商人,有公务员,还有儿童,大学生等,可以说方方面面的人都有,各省电视台的戏曲栏目,也是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各个电视台举办的戏曲大赛,参赛人员之多无与伦比。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已办10多年,至今参赛人员不衰,究其原因就是有传统戏曲这个根,这个根深深扎在民间的土壤里,因为根深所以才叶茂。

1.对专业戏曲剧团要给以扶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们国家虽然贫穷落后,但国家积极给专业戏曲剧团扶持,使得我国专业戏曲剧团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文化建设扶持力度小了,甚至把专业剧团推向市场,有的断了炊、有的半断炊,不少戏曲演员改行,这样对戏曲艺术发展极为不利。可喜的是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把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对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对专业剧团的投入。

2.对业余剧团应给予支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很多剧团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了民族文化,也让广大群众共享了传统戏曲艺术,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对此,文化主管部门要关照他们,帮他们提高艺术水平,并经常举办一些业余剧团大赛等。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戏曲艺术,我们要给这颗大树施肥浇水,让传统戏曲艺术根深叶茂。

猜你喜欢

行当剧团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琼剧老生漫议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扬剧青衣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