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困境及出路研究

2018-08-06杨帅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摘要:自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上获得很多成果,社会和文化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我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正逐渐出现断裂现象,呈现一系列问题,如:乡土文化的瓦解、趋向城市化的“离农教育”等困境。针对乡土文化发展现实,要创新发展乡土文化,宣扬乡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文化;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导言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增速,城镇化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领域在近几年更是着重研究乡村教育相关问题,以解决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乡土文化有效传承的价值功能

乡土文化源自古老的农业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质为农业文化,其传承着特定区域形成的文化,根据费孝通的解读:“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中国世世代代都与乡土密不可分。狭义的乡土文化指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包括当地民风民俗、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而广义的乡土文化指受教育者和学校、家庭之间的环境文化。[1]

当乡土文化得到积极发扬,其价值功能是广泛的。首先,乡土文化可以使民众产生归属感,凝结大众对乡土的认同感,寄托着对故乡这一特定区域的情感。另外,乡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文化价值。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与大众对乡土的情怀分不开。最后,乡土文化具有的经济价值关系着乡村社会建设的速度与程度,乡土文化具有的产业价值使得乡土文化的传承范围更加扩大化。

三、我国乡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起步于20世纪初期,根据不同时期发展背景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内生型嵌入”、“行政型嵌入”以及“悬浮型”。清末明初时期是乡村与社会互融共通的“内生嵌入型”模式,这一时期的传统乡村教育的载体多为早期的私塾,私塾连结着村落的文化之根,彰显出乡土之文明。

随后,国家政权开始对乡土社会进行管制,乡村教育逐渐演化成“行政型嵌入”模式,发展过程强调追求乡村现代化,乡土固有的一些价值遭到破坏,具有内在传承意义的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发展中逐渐消失。20世纪末这一时期,出现“文字下乡”运动,新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当成国家工具在乡村学校中运用。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灌输国家意识,乡村教育开始强调“竞争性”与“流动性”,乡村教育与乡村社区日益疏离。

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乡村教育模式发展为“悬浮型”,“悬浮型”又分为外驱型和内驱型悬浮。外驱型悬浮主要是指村落依旧大体维系了传統的乡土中国特色,由政府驱动产生乡村教育的“悬浮”;内驱型悬浮即“离土教育”引发的个体精神追求向城市转移的“悬浮”。[2]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出现断裂。

当前社会,城市化是基本发展特征,乡土文化日渐出现“断裂”现象,首先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更加偏向“城市化”,城乡文化产生冲突,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正走向城市教育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其次乡村本身处于一个发展劣位,在教育环境、资源等条件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村民更加追求改变落后现状,向往经济条件更好地城中心,一定程度将希望都寄托于上学的孩子,学生寻求更好地教育流向城市,渐渐发展成乡村教育的物化产物。再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加追求物质化,更加保障有经济效益的乡土文化,逐渐弱化与村民切实有密切联系的乡村文化生活。

(二)功利化价值观加速解构乡土文化。

快速发展的经济,飞速进步的科技,在追求各行各业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在城市化进程日趋加速背景下,民众愈发的追求物质和经济效益,而渐渐遗忘文化根本,文化传承问题被忽略。虽然城镇化水平决定了现代化进程的程度,但在农村文化领域一味的追求城镇化,固有的乡土文化被城市气息所覆盖,“离农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深,现代文明的传播掩盖了乡土文明独特的价值。有乡村特色、质朴、纯净的乡土文化逐渐在大众视野想中脱离。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利益正成为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乡村追求各种现代化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乡土文化加速解构。

(三)乡村教师观念“趋城市化”及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观迷失。

教师是任何教育的主体,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便是教师,而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学历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任务的走向。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代表乡村文明的乡土文化已消失在教学任务中。其次随着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断裂,乡村教师的价值取向趋于城市化,加之科技水平的提高,发达的网络将城市文化生活传播进乡村,乡村教师也逐渐被城市教育所吸引,乡村教师愈发纷纷逃离乡土,“离土化”问题更加明显。乡村教师的价值观念、教学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

四、传承我国乡土文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教育现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目标,而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大多是不积极的态度。而现实中,乡村教育是代表工业文明的城市教育在乡村的延伸,乡村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服务城市服务社会,通过一系列选拔方法为工业和城市文明选拔人才。[3]但这一做法就必然会使乡村学生涌入城市,适时的离开乡村文明,一定程度上是与乡村自身的建设相背离的。所以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建立在培养乡村学生其固有的天生的乡土特质,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上能从所生活的乡村出发,认识其生长生活的农村环境,建立个人与乡土的和谐联系,从根本上灌输乡土文化。

(二)强化农村教育,提升乡土文化软实力。

推进乡村文化进校园,将乡村文化融入到课堂。乡村教育课程在规划设计时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开放和融合。[4]在课程设计中,为更有价值的体现乡土,应先建构出理想的田园观念,使得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感受乡村社会固有的文明。回归自然的乡土课程既可以开拓学生的心灵,又可以参与贴近自然的社会实践,使得学生更积极的认同乡村文化,使得新一代农村青年更好地加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在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过程中,应坚持教育的因地制宜,发展进程需要适应不同村落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建立和完善乡土文化传承机制。

乡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之灵魂,是受教育者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知识储备,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逐渐被淡忘,使其传承的道路受阻。任何文化的传播都需要有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传承乡村文化,需要建立专有的乡村文化传承机制扬其正面精神。目前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里的学生接触的都是正规教育,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而乡村文化更贴近百姓的日常,所以需要机制对乡村教育进行更透彻的研究促进乡村文化价值的实现。政府机构需要负应有责任,积极监督乡土文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制度性的政策不断的挖掘有利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人才,建立有关农村工作文化站等机构,加强对乡村文化事业的重视。并且政府应带动民间团体,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工作进行投资融资等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传统优秀文化,巩固乡村文化积淀并发扬其价值。

乡村社会发展的进步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宣扬乡土文化,乡村复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立足乡土,追求现代化的教育,建立生活与教育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尧.小学乡土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2]姚荣.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27-39.

[3]王天平.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1):79-86.

[4]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0(6):13-18.

[5]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3):59-60.

作者简介:杨帅,1992年3月,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