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音乐“走出去”还需“混搭风”

2018-08-06王帅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走出去传承传统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笔者通过学习和演唱《梅兰芳》,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传统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简要介绍戏歌的来源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传统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传统;戏歌;传承;混搭

为促进我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传承国粹艺术,在保留戏曲的腔调韵味的前提下,将戏曲元素增添到声乐类型的作品创作中,并结合当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方法,将戏曲与民族艺术成功的混搭,此类型的歌曲被人们称之为“戏歌”,由刘鹏春、吴小平共同创作的歌曲《梅兰芳》正是戏歌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一、戏歌的概述

(一)戏歌的由来。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川流不息,种类繁多。当下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踪迹,除经典名著外,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来源并有史可鉴的形式就是戏曲。戏曲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新时期条件下遭受着种种考验,从万人空巷争着看戏逐步沦为少数人传承的小众艺术。如何让戏曲“走出去”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老一辈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在创作中注重音乐的多元化并大胆尝试。“戏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顾名思义它是歌与戏的混合,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表现,为舞台表演深植文化内涵,既有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却又不失时尚感,凸显民族文化特色,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戏歌的发展历程。

戏歌是改良传统音乐得到的产物,从响应国家号召的单一艺术形式发展成为独立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特殊历史时期的尝试阶段: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特殊的文化氛围,为响应时代号召,前期曲艺爱好者尝试性的运用戏曲曲调为毛主席所创作的诗词谱曲,后期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复苏,民族歌剧崭露头角,创作上借鉴大量戏曲唱腔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阶段可称为戏歌的开端。

2.脱离民族歌剧创作独立发展的早期阶段:李谷一老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首京腔京味的歌曲《故乡是北京》,这种界于戏曲和歌曲之间新形式的戏歌,风靡华夏大地,被认为是戏歌的代表作品。之后创作的戏歌像《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歌曲同样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种新的创作体,不仅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为后期各类型的音乐创作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3.多元化发展的成熟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单一的音乐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于是戏歌作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家们开始进行更多的尝试,选择性的保留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元素,结合现代歌曲的流行元素,或加入民族乐器、流行乐器,甚至加入交响乐,在保留戏曲元素的前提下与阿卡贝拉、rap跨界合作,这些不断丰富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更能适应时代环境。

二、《梅兰芳》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歌曲是由歌词、曲调再由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结合的产物。作为评判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歌词有着反映创作背景、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梅兰芳》讲述的是一代名角梅兰芳先生传奇的艺术人生,在简短的话语中将梅先生的德艺双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词作者刘鹏春的笔下重现梅先生所扮演的经典形象,如“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从侧面引导观众想象梅先生塑造的杨贵妃、虞姬、穆桂英等眾多经典女性形象。一言“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道出梅先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一份执着的追求和信念;一语“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骄纵何妨古道边”讲述的是梅先生1941年起拒绝为日伪演出、蓄须明志的故事。与后面的歌词“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浑似乌骓马泣泪泣血”相呼应,台上的“女娇娥”与台下的七尺男儿的反差之大,一颗赤子心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二)旋律解读。

旋律作为歌曲的顶梁柱,与歌词相辅相成。那么如何能唱好戏歌呢?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演唱技能外,还要对传统戏曲有一定的了解。明了戏曲的行当分类、发声方法及用腔技巧,并熟读谱子理清旋律变化走向后再开始练习,这样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戏歌《梅兰芳》调式采用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式,旋律优美流畅,加入润腔、小腔等唱腔凸显戏曲特征,波音、倚音、颤音的使用更是将戏曲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由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个部分组成,引子采用传统戏曲西皮二黄对答的手法,慢板采用二黄板式,显示了对先生深深的怀念,如泣如诉讲述了梅先生的铁汉柔情,到中板时速度和力度都有改变,展示了先生的凛然正气,快板荡气回肠,讴歌了先生似梅似竹的品格。

三、传统音乐的各类潮流“混搭”

(一)与行当的“混搭”。

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不同行当在表演、唱腔上也表现出不同,每个行当细分又包含若干小分支,如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可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等;表现特征突出的男性角色净,俗称花脸,有武净和文净之分。戏曲的行当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一定的美学价值,但因程式化复杂,对于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更欣赏化繁为简的艺术,戏曲艺术放在当代难以施展拳脚。因此在当代舞台表演上对行当进行改革,各类行当的使用不在受到约束,总体思路就是新瓶装千年陈酿老酒,表现出个性化来争取新观众,另一方面现代戏曲名家对戏曲进行改良,大胆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推陈出新,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所在,二者是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如2007年春节戏曲晚会上由尚长荣、李维康两位艺术家共同演唱的京剧唱段《咏梅》,在角色行当上突破,这是花脸与青衣的首次联姻,这种新形式的角色“混搭”,一出场就获得了满堂彩,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与唱腔的“混搭”。

中国戏曲唱腔因地域、流派的不同,导致唱腔多种多样。如高亢嘹亮的山陕梆子腔、质朴粗狂的秦腔、京剧的皮黄腔等等唱腔,种类繁多但程式复杂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皮黄腔为例,西皮和二黄无论是在唱腔、调式调性、表现的音乐形象都大不相同,西皮的旋律幅度较大,节奏轻快,用来表现活泼、激动的情绪,二黄音调平稳暗淡,表现忧伤、严肃的情绪。这种复杂形式的音乐,使得唱腔的使用被束缚。戏歌的产生无疑是给各类演唱方法建了一座“桥梁”,艺术无边界,戏曲唱腔与不同唱法结合有着不同的感觉,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戏曲唱腔,将戏曲唱腔与各类唱法结合形成“混搭”,或用民族、美声、流行的演唱方法老歌新唱。像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的“混搭”,是戏曲艺术的尝试性创新,同时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形式新颖的民族声乐类作品像《梅兰芳》、《千古绝唱》、《贵妃醉酒》等等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音乐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现代二黄腔的经典之作《梨花颂》为例,讲述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由梅派继承人梅葆玖演唱,有着鲜明的梅派特色唱腔,个人演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彰显时代特色,可谓是成功的“混搭”作品。使用正确的戏曲唱腔演唱流行歌曲对于听众而言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又如《中国之星》的舞台上歌手谭维维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一新一旧的“混搭”,华阴老腔与摇滚乐的结合,震撼人心。

(三)与器乐、场景的“混搭”。

任何艺术都需要技术作为支撑的。戏曲艺术在乐器使用方面较谨慎,为唱腔服务。伴奏乐器分为四类: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以打击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在新时期各类音乐的交流碰撞,戏曲伴奏乐器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不足之处,如何在发扬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将音乐形式丰富,戏歌的“混搭”解决了这一问题,烘托气氛使得音乐的整体效果加厚。如在《中国戏歌》的舞台上,一首《牡丹亭·好姐姐》让人惊艳,由一段极具节奏感的rap进入,戏曲的鼓点贯穿始终,并完美的将中西方乐器像架子鼓、长笛、电吉他、小提琴融合在一起,这些毫不相关的乐器搭配在一起,打破了以往戏曲伴奏风格,再配上委婉的昆曲唱腔,这种“混搭”,时尚感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在场景方面,传统戏曲独立的场景较少,一般简单的放置几张桌椅,每场戏使用的背景基本相同。现代音乐作品在场景方面丰富的多,观众可通过场景可以识别,在《好姐姐》中,美到宛如从画里走来的青衣女子与西装革履的男子神情对唱,两人仿佛是奔赴一场穿越时空的约定,这是这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四、结语

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戲曲艺术该如何发展,戏歌的出现无疑是让传统音乐“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混搭”是传统音乐元素得以延续的方法,在音乐进行“混搭”时,要选择切合作品风格的剧种,选择像梆子戏、皮黄这种本身形式比较灵活可切换的剧种,对于曲牌连套体这类复杂的戏曲,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做大幅度改动。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东施效颦的将传统音乐元素生搬硬套的加入到所谓“古风”的音乐作品中,这样的音乐注定成为“快餐”。戏曲这一国粹艺术还需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之得到发展和传承,并在新时代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一晴.从“戏歌”的流行看西区音乐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发展与重塑[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53-155.

[2]罗静.浅析戏歌《梅兰芳》的演唱把握[J].北方音乐,2016,第36卷(8):83.

[3]郭朋榕.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J].戏剧之家,2016,(21):56-57.

[4]朱妍.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戏歌[J].知音励志.2016,(23);217.

作者简介

王帅(1997―),女,内蒙古自治区乌海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

猜你喜欢

走出去传承传统
少年力斗传统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