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2018-08-06刘琢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刘琢

摘要: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视角,翻译都是包含着多种符号系统的转换与信息传递。也就是说,在翻译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类型的符号,都参与意义的构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多模态话语中的每种模态都是意义生成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和制定每种模态的语法,得出该模态意义生成的规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翻译实践和研究,我们能够得到更多新的发现与收获,从而丰富和完善翻译研究的分支。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人们获取、检索、分析和处理信息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它也为加速打破语言学的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多元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在西方应运而生。在此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基于文本,而多模态则把所有的交际模态都视为意义生成的资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语言之外,人们还经常使用一个或多个其他符号构建意义,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换句话说,意义的建构是通过多模式話语形成来实现的。无论是在语言、声音、图像、颜色还是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面,多模式话语中的每种模态都是一种生成意义的资源。我们可以找到并制定出各种模态的语法,并找出该模态意义生成的规律。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最早见于李战子教授在《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1],该文是对 Gunther Kress和 Theo Van Leeuwen1996年在“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2]一书中提出建构的视觉语法的介绍。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平台的检索,我们发现多模态理论引进中国十余年来,国内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呈“井喷”式数量激增态势。2017年11月24—26日,第一届全国多模态研究高层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100多所高校的180多位学者参加。根据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来看,我国的多模态研究触角已经向语料库、话语分析、认知与传播、教育教学多个人文社科前沿领域扩展,甚至在和语音与脑电分析、医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多个自然科学的协同创新中也是成效显著。目前,多模态研究遍地开花、果实累累,但是从多模态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相关论文可谓凤毛麟角。此次会议仅有两篇,检索文章也是极少,可见从多模态这一崭新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正在引起学界的关注。

三、如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进行翻译研究

方梦之教授主编的《译学辞典》中将翻译定义为按照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3]。由此可见翻译的含义有两个维度:广义的翻译指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包括语言与语言之间、语言与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符号之间。其中,语言当然是人类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而此处我们所说的符号主要是指除去人类自然语言的其他符号类型,比如手势语、旗语、信号灯、计算机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狭义的翻译仅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大类。语前者是同一种语言内部的转换,比如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苏州话译为普通话等;语后者则是指本族语和外族语之间的转换,比如英译汉、法译日等。

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都包含着多种符号系统的转换与信息传递。换句话说,在翻译这一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类型的符号,都参与意义的构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即使就狭义的翻译而言,在从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的原文本,译者应关注的不仅有语言文字信息,还有除此之外的其他模态符号所呈现的意义。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包含着多模态信息传递的内容,我们借鉴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成果来考察翻译产品与过程,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译者的工作起点是原文本,终点是译文本,过程则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考虑和处理的对象只有语言和文字。如遇到诗歌翻译中常见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小说和散文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等,即顾曰国教授所称的“单媒介文本中的多模态内容”(mutimodal content in mono-medium text)[4],这时译者的任务不仅要在译作中传达原作的语言文字信息,还要将原作中语言文字背后所附带的多模态信息挖掘出来,并尽力在译作中予以还原与再现。

四、结语

尽管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模态类型的转换中,意义的减损在所难免,但在从事此类多模态内容的原作翻译中,译者唯有特别注意到了多模态符号意义的传达并尽力而为,才有可能使译作读者得到与原作读者尽可能相近的阅读效果。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类原文本当属中国戏曲。不同于现代的话剧只说不唱,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只唱不舞,更不同于舞剧既不说也不唱只表演,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由语言、音乐、演唱、表演、舞蹈、道具、布景等多种要素构成,是一个多模态、多符号的集合体,尤其需要从多模态的角度予以关注。从实践上,使译作读起来像戏曲原作,既不同于单媒介文本呈现的单模态内容,也不同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从理论上,寻找、归纳与梳理不同模态语法及其模态意义的生成规律,纳入翻译研究的框架,进行学科术语的转换与适用性改造,并探索译作中多模态信息传达的途径、策略与方法。这些都是翻译界的译者与研究者应共同关注与深入探究的问题。此外,电视剧、电影、电视节目的字幕翻译,与戏曲翻译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在翻译中也应考虑多模态的要素。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向来相辅相成。从多模态的视角切入翻译实践和研究,我们能够得到更多新的发现与收获,从而丰富和完善翻译研究的分支,同时也是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一语言学理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

[2]Kress G R,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Psychology Press, 1996

[3]方梦之. 译学词典[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

[4]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4)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