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

2018-08-06刘钰莹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问题研究

刘钰莹

摘要: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思想成果,是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作为19世纪产生于西方世界的学术理论,虽然在西方世界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但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革命效果。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中国和俄国取得了成功。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和文化流派,其内涵和本质思维已经从学术和哲学两个层面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下,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对学术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实践、社会意义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演变;问题研究

引言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伴随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学者的关注,只是作为一种纯社会学的理论被人们了解而已。其中学术界和社会学界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进行了关注,认为:“这种理论只是主流思想的附属品”,毫无实践意义。但法国“五月风暴”爆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后期社会学家和理论学家深入研究,根据这种理论产生的社会议题逐渐增多。学者们的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影响作出历史性总结并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互相区分。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都产生在德国。都是由哲学家提出的。最早定性这一概念的是柯尔施。他的这一理论是完全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一九二三年,哲学家卢长奇、柯尔施分别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本著作,是描述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学术理论方面的著作。但是在二位学者著作发表不久立遭到了西方理论学家的批判。为了应对学者们给他带来的这种思想冲击,柯尔施写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这本著作。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使用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语,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他看来,尽管这种批判是强烈、影响广泛的,但是这种东西方的批判对照是值得关注的。这不仅仅是东西方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一种完全自发的哲学意识批判。且不论这两种意识形态所作出的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地位是俄国学者和西欧学派尚未争论清楚的。但是,柯尔施从哲学逻辑、思维意识层面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甚至在许多哲学家看来,他的这种概念只是纯粹上总结马克思主义成果而言的,并没有太多的学术价值。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劳—庞蒂《辩证法的历险》这部著作发表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本书中,梅劳—庞蒂与象柯尔施有着相同的思想观点,也是从逻辑角度、思维意识层面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从历史、社会、阶级、资本等角度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列宁主义”的对立,在这种对立机制中,两者的社会、历史、思想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才具备真理价值,是社会真理的掌控者,后者是完全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原则的。在这种论述中,他们明确地把卢长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创者,把《历史和阶级意识》视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分歧

在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学术界流传开来,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都接受了这一概念。在70年代进入中国。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传过程中,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学家对它的含义及内容做出了修改。

英国评论家安德森在1976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这本书中改变了对柯尔施、梅劳—庞蒂从逻辑角度、思维意识层面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他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本质的不同,而是社会关注点、理论探究的内容不同。甚至在他潜意识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纯粹来源于哲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是一种研究目标的转移,是从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机制向哲学命题的转移。

加拿大社会学家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也对其做了一些修改。在他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是思维意识的差距,二者所关注的社会出发点事不同的。不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原则是如何的,但是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本体是很难被人直接探查到的。这种现象应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流思想的本质特征。传统形态和西方形态是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二者在不能放在时间或是空间的同一维度进行对比,那样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形态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趋势来看,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变化形态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学者们竭力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从思维逻辑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及历史性。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与“俄国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对立性。这种本质上的差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亮点。

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地域性特点的前提下,强调与思想主题的地域变迁问题,忽视了思想逻辑就理论的影响。这是安德森的观点,得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支持。安德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演变进程中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根据社会演变及历史发展所塑造的经典模型,二是具有地域特性的地域化马克思主义,例如东西方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做出的的讨论;三是以西方学者卢长奇等为奠基人的法国学派,在这种以西欧民主国家为主体在内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持有的观点,都可以被归纳到“西方马克思主”体系中。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后期各种流派及论点形成是以思想逻辑为主导的思想理论的演变。就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同一性向差异性转变的过程。”从产生到后期成熟,演变趋势是多元的,道路是曲折的,思想成果是丰富的。

参考文献:

[1]罗兰·玻尔,王若存.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死亡[J].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1(02)

[2]李厚羿.简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5(02)

[3]李厚羿.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J]..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6(03)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问题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