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的建立及其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的影响研究△
2018-08-06梁玉初
梁 玉 初
(中山市中心血站 中山 5284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无偿献血人群明显增多,但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大幅提升,临床用血需求也显著增加[1]。目前我国是自愿无偿献血,主要通过流动采血车及献血屋等形式进行采血,然后这种模式易受外界环境和献血者意志的影响,而且采集的血液也会由于献血者的随机性,存在安全风险[2]。有研究表明固定的献血者由于经历过数次的传染病筛选及献血安全教育,相比首次献血者更为安全,因此将无偿献血者发展成为固定的献血者,并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对于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至关重要[3]。为了探讨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的建立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的影响,笔者选取了我站初次献血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站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的22112例初次献血者记为研究组,另选取我站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21182例初次献血者记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献血者年龄在18~55岁之间;(2)男性献血者体重在50kg以上,女性在45kg以上;(3)所有献血者身体均健康,无血液相关的传染病;(4)无贫血或晕血症。排除标准:(1)献血者年龄<18岁,或>55岁;(2)男性献血者体重<50kg,女性<45kg;(3)有HIV等血液性传染疾病者;(4)贫血或晕血者;(5)近15d内有经历小手术者,或仅半年有经历大手术者;(6)近7d内有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照组中,男性12230例,女性9882例,年龄范围20~55岁,平均年龄(34.1±12.4)岁;研究组中,男性12102例,女性9080例,年龄范围19~55岁,平均年龄(33.6±14.1)岁。两组献血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我站常规的献血者护理服务,研究组则在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的基础上开展献血者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1)采血前的护理质量关键指标:①确定献血接待的礼仪服务标准,对所有采血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其行为举止代表着采血机构的形象, 并从站姿、坐姿和走势和言语等方面严格要求护理人员;②献血前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有助于拉近与献血者之间的关系,消除其紧张感,使其能够顺利完成献血;③献血前的宣教,对于街头献血者由献血志愿者或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认真解释献血知识;对于团体献血单位,派发宣传资料或者举行献血识宣讲等活动,有助于消除群众疑虑。(2)采血中的护理质量关键指标:①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舒适的献血环境有助于消除献血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不良心理;②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所有采血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护理技术培训,确保具备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穿刺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争取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给献血者带来的痛苦;③献血不良反应的控制,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因此尽量预防和控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至关重要。(3)采血后的护理质量关键指标:①献血后的人文关怀,做好献血后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一些日常注意事项,还可进行电话跟踪随访,告知其血液的化验结果或为其解答献血后的相关疑问,献血者生日时邮寄生日贺卡,对其无偿献血行为进行感谢;②告知献血者所献血液投入临床使用的信息,使其对自身所献血液的使用具有知情权;③进行献血后回访,征询其对献血工作的意见,对有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了解其身体状况。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比例,其中固定献血者指献血次数在3次或以上,且每年献血在1次以上的献血者。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拟先用Epidate3.0进行录入校对,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根据不同资料类型及检验目的采用t检验法、χ2检验法或秩和检验法,P<0.05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比例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研究组转化率为7.4%,而对照组转化率为5.2%,研究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88.487,P<0.05),差异显著。
表1 对照组和研究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比例比较
组别例数初次献血例数固定献血者例数转化率对照组211822118211015.20%研究组221122211216367.40%χ2值---88.487P---0.00
3 讨论
目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血液安全战略是采集低危险献血者的血液,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针对于固定献血者的概念,早在相关经典书籍上已有界定,即献血次数在3次或以上,且每年献血在1次以上的献血者[4]。想要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就必须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5]。本研究中笔者为了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及忠诚度,提出了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主要从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三个方面建立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其中包括采血前的确定献血接待的礼仪服务标准和献血前的沟通技巧,采血中的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和献血不良反应的控制,采血后的人文关怀和献血后情况反馈等。为了探讨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的建立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的影响,笔者选取了我站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的22112例初次献血者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21182例初次献血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了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的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并按照该指标进行护理的研究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转化率为7.4%,高于对照组的5.2%(χ2=88.487,P<0.05),差异显著。
总而言之,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有助于提高初次献血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转化率,对于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建立,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