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

2018-08-06朱海涛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肛裂肛管括约肌

朱海涛

丰顺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梅州 514300

肛裂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性病变[1]。病发时患者会感到阵发性刀割疼痛,数分钟后会有所缓解,但随后就会持续疼痛几个小时,同时还存在习惯性便秘,排便出血等情况[2]。临床对于该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若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3]。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为扩肛术、肛裂切除术、侧位开放性内括约肌切断术等,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也不一样[4]。本研究主要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于丰顺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60例慢性肛裂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收治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并给予常规纵切横缝术作为对照组(n=30),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22~59岁,平均(35.86±5.62)岁;23例肛裂位于后侧,7例肛裂位于前侧。收治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并给予改良纵切横缝术作为实验组(n=30),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为23~59岁,平均(35.68±5.13)岁;24例肛裂位于后侧,6例肛裂位于前侧。纳入标准:均符合《肛裂的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无中途退出研究患者。排除标准:无其他肾脏功能衰竭;无血液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无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纵切横缝术,沿着正中线裂口做一个总行切口,上至齿线,下到肛缘外1.5~5 cm,将已经纤维化的内括约肌以及狭窄带切断,避免造成肛门失禁,对于张力差者肌纤维应尽量少切除。通过示指进行扩肛,将潜行性病理组织切除,将切口边缘修正,并进行止血处理。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纵切横缝术,在对照组基础切开肛裂基底部内括约肌后,切除增生肛乳头、潜行瘘管组织以及裂痔等组织,适当延长肛缘外切口,横向缝合切口中上段,两侧横缝切口长度为3~4 cm,不对切口中央部分进行缝合,为引流应在切口下部做一个长度为2 cm左右的放射状切口,整个切口应为T字形,使用三角针1号丝线自切口上端瓣膜进针缝合。所有患者均在切口覆盖凡士林纱条,并给予甲硝唑口服。手术当日应保持卧床休息,并进行静脉抗生素输入,48 h内应使用流质饮食,第一次排便后可适当改变饮食,7 d后可拆线。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要进行肛管直径测定,测定器材为本院定制的肛管直径测定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水肿、疼痛、感染以及愈合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从术后12 h后开始。疼痛程度:患者完全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为轻度;患者疼痛较为明显,但是在可接受范围内,不影响生活,为中度;患者疼痛严重,严重影响生活以及工作,需要使用止痛药,为重度。水肿程度:占肛缘<1/4为轻度;占肛缘1/4~1/2为重度;若>1/2为重度。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2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项内容(精神健康、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智能、总体健康),单项内容总分100,分数越高证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肛管直径以及愈合时间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肛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术前直径/cm术后直径/cm愈合时间/d对照组301.95±0.252.78±0.2212.87±2.35实验组301.94±0.222.95±0.317.51±1.21t值0.061.243.86P值>0.05>0.05<0.05

2.2 围手术期指标

对照组术后轻中度疼痛以及水肿患者少于实验组,重度疼痛以及水肿患者多于实验组(P<0.05);且对照组切口感染患者多于实验组(P<0.05),见表2。

2.3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2年时间的随访。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肛乳头肥大,发现后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例患者再次复发,改行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治疗后痊愈,复发率为10.00%。观察组未见有患者复发或产生并发症,肛门恢复情况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为0.00%。两组患者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2.4 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内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肛门内括约肌主要构成为平滑肌,从直肠内下段开始止于肛管肌间沟,被内脏神经支配,占肛管2/3部分,具有较高的肌张力,与其他肌肉共同配合便让肛门具备了维持直肠的张力以及自制功能,可有效帮助排便[5]。肛裂的形成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有密切关系,肛裂便是由于内括约肌痉挛导致,痉挛产生的疼痛以及炎症反应均会让内括约肌痉挛更加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肛裂难以治愈[6]。临床治疗肛裂的主要方式就是解除括约肌痉挛,只要消除了缺血到痉挛到更缺血的循环,便能有效治疗肛裂。临床治疗肛裂的手术方式就是在常规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术式,不同的手术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纵切横缝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使用纵切来解决括约肌痉挛情况,降低肛管精细压情况,将肛管直径扩大,但是因为手术有高切口张力,因此术后较易产生疼痛以及水肿等情况,粪便较易存留于横缝处导致术后感染,手术切口长时间无法愈合等[7]。因此,临床在常规纵切横缝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在纵切的基础上,原术中中央缝合的一针将以中央切口引流代替,为扩大肛管还应在两侧做横缝,减少肛门张力,避免术后产生水肿以及疼痛等情况;同时手术引流切口选择为中央切口,有效防治了因横缝切口导致的感染情况,降低了术后感染概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因改良纵切横缝术选择中央切口作为引流后,有效避免了粪便造成切口感染的情况,因此愈合时间也得到减少;对照组术后轻中度疼痛以及水肿患者少于实验组,重度疼痛以及水肿患者多于实验组(P<0.05);且对照组切口感染患者多于实验组(P<0.05),感染情况减少,因此患者疼痛以及水肿情况也得到改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复发率为10.00%。观察组未见有患者复发或产生并发症,肛门恢复情况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为0.00%,差异显著(P<0.05)改良后的手术方式有效避免了感染,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也得到了控制;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内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愈合时间得到缩短后,患者不用长期受到疾病影响,因此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提高。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n,%)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肛裂肛管括约肌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排便的奥秘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改良肛裂切扩术治疗肛裂60例报告
分段贯穿结扎治疗硕大内庤5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