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费玉清的“听电视”到音乐课中的聆听

2018-08-03周小珍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乐坛乐段乐句

文_周小珍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前段时间,央视音乐台做了一期关于费玉清的音乐专辑。对于这样一位台湾乐坛的常青树,我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早年成名的他,在歌坛摸爬滚打几十年,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音乐道路——抒情的费式唱法,堪称台湾男版邓丽君。他的舞台形象也被大众笑称台湾公务员:一成不变的西装革履,演唱时始终保持着45度抬头。他相信,音乐始终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几十年来,无论台湾乐坛如何变迁,如何新人辈出,他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从不为迎合大众口味而改变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

据说,费玉清为了锻炼自己的耳朵听觉,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从来不看电视,而是听电视,并长年坚持如此。这让我想起了音乐家贝多芬,晚年的贝多芬听觉全部失去,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很多人断言,贝多芬再也写不出像样的音乐来了。而贝多芬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乐坛奇迹。在写《第九交响曲》时,为了“触摸”真实的音乐音响效果,他靠趴在地板上聆听地板的震动来捕捉音乐灵感,他也第一次将人声合唱置于宏大的交响乐中,亲自担任指挥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由此可见,音乐与耳朵、与聆听是多么的重要。

在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聆听的习惯。比如,一段音乐欣赏,假使是有视频欣赏,孩子们兴趣就浓烈一点;假使是一段纯音乐欣赏,音乐开始一会儿就失去了听的耐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孩子没有足够的阅历经验和人生体验,再好的音乐也无非是一堆乐器的音响堆积。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孩子基本是以视觉的强刺激来获取信息,某种程度讲,这大大削弱了听觉神经的敏感。比如电视,一个孩子可以坐一天,把电视从早看到晚,这种诱惑是致命的。再比如网络游戏,都是依靠强烈的视觉冲击,获得身心的满足与愉悦。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发展到连成年人都招架不住、难以自拔的时候,何况是一个个孩子呢?谁还会坐下来静静阅读一本书?谁还会静静聆听一段音乐?

然,我依然相信:文学与艺术是人通往美好的必经之路。美好的事物总有一种强大的心灵感召。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是耳朵特别敏感的时候,也是心灵特别敏感的时候。敏感,是指身心超越了庸常体验而获得更精微、更敏锐、更充分的直觉感受与独特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阅读一本书是比看电视剧更好的一种方式。电视,是完全呈现式的给予,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甚至不需要任何思维的介入。而阅读或聆听,是靠理解、甄别、判断、记忆、联想等获得个人体验,从而建构起个人的思考方式。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完整聆听,也需要分段、分句地重点聆听。一般来说,完整聆听是对音乐作品整体的感知与感受,比如听出音乐的情绪情感、曲式结构,听出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总体感知音乐的基本特征。就像观察一个人,是整体性描述。通过乐段、乐句的聆听,我们则可以听辨乐段的对比,乐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听出乐句与乐段间的特征,相同或相似,模仿或发展等,特别是学唱一些相似乐句,必须通过反复聆听、甄别比对、模唱练唱等方法,感知乐句表达的不同,从而提高孩子听力,把握音准,准确表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高年级的二声部合唱教学,假使孩子前期没有很好的聆听习惯,就没有良好的音准基础,两声部教学就是一个难度颇大的教学问题。

聆听,在音乐欣赏中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与持续关注的习惯问题。歌曲教学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可以通过形式的不同来激发孩子歌唱兴趣,而音乐欣赏中的聆听,则相对要单调枯燥一些。很多音乐欣赏课上,大量视频的介入与瓦解破坏式的聆听,都有待我们思考。孩子不喜欢欣赏音乐,除了前面提及的少一些人生经验及阅历体验外,更多的是孩子缺乏聆听习惯的培养。纯粹的听,总是比看要付出更多,无论是感官上,还是智力上。聆听,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智力上的主动获取。

记得听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花之圆舞曲》时,我们是这样聆听的:先聆听纯音乐的管弦乐,整体感知,听辨出音乐是舞曲风格;再听视频版的管乐队演出,充分感知乐器特点及其表现,听出三个主旋律音乐,并跟着哼唱;最后观看动漫版的《花之圆舞曲》,曼妙的画面,和上美妙的圆舞曲音乐,勾画出花仙子的童话世界。让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经历“整体感知——重点聆听(包括演唱)——视听结合”三个不同层次,孩子们最后忍不住发出感叹:哇,好美啊。这里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看到”的美,更是一种对音乐理解后升华感知到的美。

其实,真正的好音乐不仅让人身心愉悦,更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冲动。而所有这些感受,一定是基于聆听及聆听的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乐坛乐段乐句
乐坛人物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乐坛人物
乐坛人物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香港“乐坛小野猫”到访!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