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谲与正:齐桓晋文之事

2018-08-03刘永上海理工大学教师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权变仁政晋文公

文_刘永 上海理工大学教师

正与谲的多种解读

最近我仔细研读了《论语集释》和刘强老师的《论语新识》,以及杨汝清老师之前的讲解。对这一章节,我简单分享五点。

首先,常见的一个普遍观点,(朱子在《论语集注》里面也讲过)《论语》赞扬齐桓公很“正”,不懂诡诈,批评晋文公诡诈、狡猾,不正派。

朱子也说了,虽然两人都是霸主,但桓公伐楚,仗义执言,还尊敬周天子。晋文公以诸侯身份召见周天子,可见他不遵守这个礼。因此两人一正一谲。

第二,也有人觉得此处的正和谲,都是褒义的。正即守正守道守法,谲在《说文解字》里有权诈之意。权即权变,诈是欺诈。“谲”用得好就是权,懂权变,用得不好就是诈。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夸晋文公懂得权变。

我们知道,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能够守经达权。守的是经典常道,经是恒常不变的。什么事物可称为“经”?儒家的“道”就是。儒家守的这个道,就是“正”。我们要与时偕行,根据时代、外在情形的变化,改变做事的方法,但一定要守住这个道,正道。

什么是权呢?权的本义是杆秤的秤砣,现在农村地方估计也不大容易见到了。用杆秤称东西时,秤砣就在秤杆上滑动,根据货物重量,找到最平衡的点。权变的本义是这个。

守经达权,《孟子·离娄上》里有一个很好的阐释。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孟子说是。淳接着问嫂子掉河里了,小叔子伸手救不救?孟子说不救的人是豺狼。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掉河里应该伸手救,这就叫做权。

在古代,只要不是夫妻、母子,男女之间有大防,给东西不能直接给,更不能肢体接触。但在救命这种情形,就要权变,不能死板地囿于礼了。

再举一例,《诗经》里有个奇女子,许国许穆公的夫人,她是卫国人,卫国被北狄攻灭后,卫国贵族就逃到黄河以南,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了。在卫国国破家亡时,许穆夫人接到消息,想回卫国看一看,但根据当时的礼,诸侯夫人是不能随便回家的,只有像父母去世这种情况才可以。因此,许国的官员都批评许穆夫人“越礼”。但许穆夫人说父母之国都要灭亡了,比父母过世还要严重,结果就回家了。《诗经》里的《载驰》就讲的这个事。

孟子认为许穆夫人能守经达权,赞其“行中孝,虑中圣”。许穆夫人的思考抉择,跟圣贤之道是不谋而合的。

如果用经和权翻译正和谲,齐桓公能够守经但是不能达权,晋文公懂得权变,但常常背离礼,背离常道。

批评齐桓公不懂权变,表现在哪里呢?他的后事没有安排好,齐桓公虽然生前名誉、地位很高,但死后很惨,尸体放那里腐烂了,几个儿子争夺国君之位。他一死,齐国就衰落了。

第三点,孔子讲“过犹不及”,有人就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是过,即光能守住经,不懂权变,那也不行。晋文公“谲而不正”是“不及”,不够“正”。

比如《孟子》讲要实行仁政,有一条是恢复井田制,现在看就不现实。但仁政是常道,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君主,都要遵守孟子的教导,行仁政,为老百姓着想,这就是“守经”。同时也要懂得权变,当今时代天翻地覆,面临的问题难题古人都没遇到过,但最关键的还是守住这个经,仁政。

就如西方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人只是大地、自然的守护者。儒家认为,领导人是百姓的守护者,不该居高临下,觉得自己智慧,老百姓都很愚蠢,需要管理。而应该给老百姓自然成长的自由和空间,安居乐业,这点上道家和儒家相通。

王道、安仁、由仁义行

第四点,前面讲过,齐桓公和晋文公各有优劣,但显然齐桓公的评价要高。但后世学人,像孟子,对两人都有批评。

《孟子·梁惠王上》讲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说不知道,说孔子和学生不谈论这个,隐含了孟子对两人的批评。一些典籍里提到孔子门下,五尺之童都羞于谈论两人,因为他们只懂霸道,而不懂王道。

孟子把统治分为两类:王道和霸道。区别在,以德行仁者王,即国君有德,行仁政。以德服人,人们“中心悦而诚服也”,如同七十子服孔子。以力假仁者霸,实力雄厚,却假借仁义之名以力服人,别人因畏惧而服从,“非心服也”。

为何孟子批评两人呢?《孟子·尽心篇下》讲“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征是上伐下,只有周天子才可以征伐诸侯。齐桓晋文是霸主,若假借周天子名义去征伐其他人,也是违背礼制的,是非正义的,所以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说“彼善於此,则有之矣”。可能齐桓公比晋文公好一点,晋文公又比其他人再好一点,但是都“不正”。

第五点,孟子讲过两种行为,由仁义行和行仁义。前者是一个人道德很高尚,所作所为都发自内心,符合道德仁义,非常自然,不是刻意做的。

比如舜,他后妈害他,但他对后妈还是很孝顺,也很爱护后妈生的弟弟。这就是道德上自然流露出来的,他内心是仁义的,做出来的就是仁义行为。

《孟子·离娄下》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行仁义”就是抱着能获得好处、声望、粉丝等动机,内心可能还达不到道德仁义的君子境界,但内心知道仁义是好的,他就做出些仁义事。

比如很多明星的诈捐行为。为何诈捐?其实就是假借仁义之名,想用“做好事”来博得赞美,但又没有真的做,就作假。

佛教里讲到的高僧大德,证悟、悟道之后,到达那个境界了,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都是从他的本性里流露出来的,自然而然地符合那个道。舜在儒家的心目中就是这种人。但像齐桓晋文,还达不到,只是假借仁义之名。

最后补充一点,孔子说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就是由仁义行的境界。知者利仁就是很聪明,知道仁义可带来好处才去做。

齐桓晋文尊王攘夷,其实就是 “行仁义”“知者利仁”,他们聪明,懂得。就像曹操,表面上行仁义,但大家都能看出来,他其实对汉献帝并不是很尊重。

但并不是说“知者利仁”就不好,做好事是要鼓励的。聪明的人做好事,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达到安仁的自然境界。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晋文亦霸,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猜你喜欢

权变仁政晋文公
“权变”:《孟子》的道德选择辨析
近30年中国情境下权变理论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
“足下”的由来
基于分时权变视角的合伙治理创新研究
“足下”一词的由来
孟子说仁德
权变视角下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认识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