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青铜
——让孩子也能看懂青铜
2018-08-03张有之
文_张有之
最近成都博物馆来了250多件重要青铜文物,分别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横跨商、周两代。它们组成了这次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
如此文物众多、等级之高、种类全面的特展非常吸引眼球。然而博物馆讲解面向的受众是成人,如何让来馆参观的孩子们也能听得明白?面对这个问题,成都博物馆又一次请来了填空艺术私塾的孟煜林老师。
孟煜林与成都博物馆早已合作多次,上一次的阿富汗珍宝特展时,便定制了相应的亲子课程,更早的还可以追溯到西方艺术展“莫奈与小明”的课程,参加过课程的家长赞不绝口,许多孩子也因此成为孟老师的粉丝。然而即使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初次接触青铜特展时,孟煜林仍表示设计课程难度颇大。
大话青铜
早在本次青铜特展刚开始的时候,孟煜林便带着老师们前来参观学习,面对一件件沉甸甸的青铜器,他不禁感叹:“太硬了。”
青铜器作为人类最早掌握的合金,硬度较大;其次这次来展文物不乏国之重器,何尊、亚伐方罍如雷贯耳;再者青铜器的知识点相对生硬,面对孩子们,如何平衡知识点与趣味性是个难题。
上半年成博的“阿富汗珍宝展”也与填空合作了亲子社交课程,然而这一次面对中国本土文物,孟煜林表示责任更为重大:“讲好了这些文物,就是教会孩子什么是中国。”
从文字方面入手是孟煜林想到的一个方法。青铜器的铭文意义非凡,是证明历史、沟通古今的重要桥梁。比如这次来蓉的一级文物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四字意义重大,是“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
本次展出的青铜器大多铸造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时间不仅给原本泛着金光的青铜器蒙上一层绿色,也让许多文字陌生起来。
鼎一直都是权力的象征,传说大禹铸九鼎以示九州。“鼎”字大多数人都认识,但是甲骨文的“鼎”呢?当大屏幕出现甲骨文的“鼎”字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脱口而出:猫!孟煜林说道:“有耳朵有爪子,这个字念猫对吗?不对,这个字念鼎。”这一次指“猫”为“鼎”让孩子们哈哈大笑,而知识也在不经意间悄然传递着。
孩子们在何尊前认真听讲解
说到鼎与铭文,就不得不提到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共有铭文约500字。之所以区区500字还是约数,是因为部分铭文存在叠字与合文的情况,算法并不统一。这500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便是拥有者毛公的日记,记录了自己的侄子周宣王继位后絮絮叨叨拜托他辅佐政务。
如此就把又大又重的鼎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了。孩子们会写日记,作为古代人的毛公也会写日记,区别是毛公把日记写在了鼎上。
除了文字,另一个打开局面的地方是纹路。看过关于文物的节目的朋友,一定听说过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蟠虺纹等诸多名词。但很多人不知道原来饕餮就藏在20元纸币里,拥有凤鸟纹的盉摆了一个网红造型,另一个盉是一本古代房产证,古代房价真便宜,1000个贝壳可以买1300亩地……
孩子们被神秘而又厚重的青铜器吸引了眼球
就这样《青铜不识字》和《问路与纹路》这样两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然而知识一个都没有缺席。孟煜林说:“其实本来不想把这两节课名字取得如此正式,一开始想叫《吃吃喝喝青铜器》”。吃吃喝喝四个字囊括了多少青铜器的作用。很多青铜器主要功能要么是用以盛放食物,要么就是酒器。虽然很多已经失传,但现在仍知道的就还有:
盛食:釜,甑,鼎,彝,尊,爵,盘……
盛酒:觚,升,觯,卮,盂,杯,觞,卣……
一位外地前来旅游的家长听了课之后表示,这位老师年纪不大,讲得很棒。青铜器被他讲得活灵活现的,很难得。
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记忆特点,在课程的最后还会安排一个动手的环节。这次第一节课的动手部分叫“止戈为武”,这句话是楚庄王提出来的,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却能有这样哲学上的思量,令人感叹。而孩子们则是“纸戈为武”——用纸板和超轻粘土做精美的“青铜戈”,虽说做的是武器,但是讲的却是和平,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民族。
秦蜀之路
曾在微博上看见一段吐槽,某油腻中年男子在三星堆参观的时候拽着讲解员问:“你们把外星人的尸体藏在哪儿了?”在讲解员耐心讲解三星堆并非是地外文明之后,露出遗憾的神情:“保密协议,理解理解。”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许多人都有到博物馆参观的意识,然而每个人的素质相差甚远,倘若上述那位仁兄来看了此次展览,恐怕就不会贻笑大方了。三星堆遗址属于古蜀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造型有别于中原的器物。本次展览也来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可惜青铜纵目面具没有来。
青铜纵目面具被认为有可能是依照古蜀王蚕丛的样子做的,《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相传蜀人曾助武王伐纣,然而中原史书并无详细记载。
哥哥做着手工,妹妹在旁边认真地看着
三星堆所接的十二桥文化,主要遗存便在金沙遗址。本次同样来了不少展品,金灿灿的面具一看就非常具有金沙遗址的特色。
《蜀道难》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相传秦惠文王时期欲征服蜀国,向蜀王赠送五名美女,蜀王派五名壮士迎接,返还到梓潼地界时,见一大蛇钻入石穴。其中一人掣住蛇尾,奋力拔之不出,于是五人齐力相拔,以致山崩地裂,五丁及那五位美女同时被压入山下。这便是《蜀道难》所说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之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蜀国灭亡。
相对于神秘的古蜀文明,大众对秦国还是比较熟悉。最熟悉的莫过于始皇帝,其次便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要感谢电视剧《大秦帝国》和《芈月传》。
本次翻越秦岭而来的文物大多早于上述时期,除去西周时期的何尊,商代的亚伐方罍,还有许多来自“弓鱼”国的文物。翻遍史书,并不能寻到“弓鱼”国的踪迹。然而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却蕴含着沟通蜀地与中原的意义——出土文物带有蜀地特征。有两种猜测,一种认为“弓鱼”国可能是羌人的封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弓鱼”国是三星堆的蜀人后裔。
无论猜想如何,一件件文物已说明秦蜀二地早有沟通。
博物馆教育新出路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博物馆也成了热门打卡景点。十·一期间,成都各大博物馆接待游客数量超过60万人,同比增长近40%。家长们喜欢带孩子到博物馆游览,感受历史和人文。“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就是实物教育,这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取代的。”孟煜林说道。
然而面对博物馆教育的大热,并不能掩盖背后存在的问题。曾有人对博物馆社教课的整体质量表示担忧,大量的博物馆本身不具备专门为儿童研发课程的能力,而免费课程又很难保证有实力的机构为博物馆研发合格的精品课程。
好在博物馆方面也在做出改变。为了响应让人民获得更多精神食粮的号召,在对社交活动的质量进行精准把控的同时,进行收费课程的试点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目标是实现多方面共赢。其实早在2013年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表示要变“输血”为“造血”,有盈利点才能真正让博物馆变成健康运转的机构,而非亏钱的“包袱”。
面对成都博物馆本次社教课收费试点,一位妈妈打趣说:“免费就来不了了,以前抢票要靠人品爆发,尤其填空的课程最不好抢。”另一位爸爸则表示,曾经一个人去看展时,久久伫立在铸造青铜器的模范展柜前。用心体会“模范”和“牺牲”两个词。然而这次带孩子来看展,面对眼花缭乱的青铜器,不知如何向孩子介绍。感谢这次社教课,不仅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到青铜器,而且了解到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在这次的教学课件上,有这么一行字:必须有疑问和思考。孟煜林表示,“无论是这次的青铜课堂,还是其他的艺术课程,乃至其他学习项目,都需要拥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孩子们能够更早学习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