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刍议
2018-08-03郭凯明
郭凯明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应该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且获取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它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当中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和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等诸多要素。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中对创业这样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还是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2.1 是学生成长的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能系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度。通过不断的文化熏陶和实践指导,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认识环境、心理环境,锻炼大学生类比应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随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能力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内心开始萌发创新创业欲望,需要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1.2.2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列入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中,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当今国际形势来看,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个国家都纷纷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中,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更能够推进社会创新改革。20~30岁的青年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善于捕捉和把握机会,实现创业目标,也将引领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
2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天然联系,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进行创业训练和实践。
相比本科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的问题。但是高职生又存在着热衷参加各种社团、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能照搬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针对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具备以下显著特征。
2.1 发散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并重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甚至有些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必须具有发散思维能力,能够触类旁通,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两种能力培养并重。
2.2 类比应用与创造能力培养并重
创新包含创造,包含对已有事物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创意、创新。对于高职生而言,创新重在创意和类比应用,但也不能放弃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二者兼顾。
3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体系是教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其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1]。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和专业发展遵循一定教学规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3.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培养思考、推理能力,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方法训练—实践—创新创业成果”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体现素质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安排上立足专业,适当进行跨学科交叉;课程实施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赛等;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客观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取得更好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
3.2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2]。坚持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要求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原则,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素养、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基本技能、丰富的相关知识”为培养规格,以多样化教学和培养手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模型,见图1。模型左侧为培养方式创新与构建,即多样化招生、多方式培养、遵循不同学生的成长要求和个性特点,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核心、多样化发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模型右侧为教学手段创新与设计,即通过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手段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具备良好创新创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图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 .3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构建“两融合、两循环、五一体”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素质课程与创新创业职业课程有机融合,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循环进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循环递进,“教、学、做、训、赛”一体化,见图2。
图2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两融合”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深度融合,创业素质课程和创业职业课程融合。显性课程包括基础课、职业素质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发展课,如心理学、应用文写作、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等。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周边环境、创业氛围等,通过耳濡目染植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养。创新创业素质课包括职业心理、创业基础、创业训练、公共关系等,关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职业课包括创业职业素质、技能和发展课程,强调面向职业的创新创业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素质和职业并重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3]。
“两循环”即基于产教融合,将校内外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融合,采用一体化教学、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交叉、循环、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
“五一体”即创新显性课程教学,大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机嵌入隐性课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完成课程综合实训、跨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和顶岗实习。科学安排第二课堂,组织和参加专业竞赛、创新大赛、创业大赛,调动积极性、提升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教、学、做、训、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语
创新创业是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自身特点[4-7],通过合理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