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8-02田所礼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术胆道胆囊

田所礼

(河南省洛阳中信中心医院 普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3)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早期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多于后期出现发热、胸背部持续性胀痛以及黄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其术后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还可诱发胆总管代偿性扩张及结肠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故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胆囊结石显得尤为重要[2-3]。基于此,此研究对本院92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胆囊结石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经超声检查为胆囊结石,且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3 cm者;②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良好,脂餐后胆囊体积变化不低于30%者;③胆囊结石直径≤3 cm,且结石数量≤3个。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疾病等相关手术禁忌证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肝功能损伤者;④出现急性炎症、胆管结石及上腹部手术史者。对照组患者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20~56岁,中位年龄38 岁;病程2个月~3年(2.07±0.45)年;多发结石25例,单发结石21例。观察组患者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20~57岁,中位年龄39岁;病程2个月~3年(2.02±0.43)年;多发结石26例,单发结石20例。此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为:术前均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对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头高脚低侧卧位,建立气腹于肚脐孔处,之后使用腹腔镜探查腹腔,将5 mm Trocar分别插于剑突下和右侧肋缘,对胆囊外形、胆总管解剖、胆囊三角及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进行探查;选用无损伤抓钳将胆囊底部提起,使胆囊充分暴露,确定胆囊三角区域,使用钛夹夹闭并离断游离后的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分离胆囊床,然后完整剥离胆囊,并使用电棒涂抹的方式对胆囊创面实施止血,之后将胆囊从腹腔取出;将腹腔内积液及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吸净,冲洗腹腔,无胆漏及活动性出血后将腹腔关闭。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具体为:术前均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稍左倾仰卧位,维持头高脚低,先做弧形切口于脐缘,之后将10 mm Trocar插入,行人工气腹建立,腹腔镜置入后对腹腔进行探查,并将5 mm Trocar分别插于剑突下和右侧肋缘,对胆囊外形、胆总管解剖、胆囊三角及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进行探查;使用无损伤抓钳钳夹胆囊底部,使其暴露,使用电钩将胆囊底部无血管区全层切开,并根据术前超声检查胆囊大小确定切口大小,使用吸引器将胆囊内胆汁吸净,将胆道镜置入剑突下Trocar位置对胆囊内结石情况进行观察,并使用取石网篮将胆囊内结石取净;经胆道镜检查显示已取净结石,且没有结石存在于胆囊壁间,有通畅的胆汁流入胆囊管开口处后,退出胆道镜;使用4-0号可吸收线在腹腔镜下对胆囊底部切口行两层连续缝合;冲洗腹腔并将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及积液吸净,将1根负压引流管留置,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及胆漏后将腹腔关闭。

1.3 评价指标

①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统计两组取石成功率,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于术后24 h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4]。②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个月对观察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腹胀、腹泻、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消化不良)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年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复诊,若发现结石则表示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中位年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5.65%(44/46),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3.48%(43/46)(χ2=0.000,P =0.64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通气时间/h 术后24 hNRS评分/分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6 39.67±13.21 8.74±4.31 24.17±4.23 3.42±0.93 7.19±2.46观察组 46 41.34±12.87 6.32±3.06 15.27±2.56 2.21±0.73 7.68±1.45 t值 0.614 3.105 12.041 6.941 1.164 P值 0.541 0.003 0.000 0.000 0.248

2.2 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胆囊收缩功能为(48.93±5.16)%, 明显高于术前1d的(34.84±5.23)%(t =13.007,P =0.000);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胆囊壁厚度为(1.96±0.37)mm,明显薄于术前1 d的(3.27±0.36)mm(t =17.211,P =0.000)。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为2.17%(1/46),略低于对照组患者4.35%(2/46)(χ2=0.000,P =0.55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09%(12/46)(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一种胆囊良性疾病,临床上多采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胆囊是存储和释放胆汁的重要器官,且其储存的胆汁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促进食物消化加快,调节胆道压力,不可轻易切除,故取石术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中得以实施,加之腹腔镜及胆道镜的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及术后24 h NR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恢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均属于微创手术,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手术视野更为宽广,可在不取出胆囊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进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通气时间[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高于术前1 d,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胆囊壁厚度薄于术前1 d;证实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有效保留患者胆囊功能,促进患者康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保留胆囊,较好地松解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并有效保护胆囊收缩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有关研究表明,胆囊具有调节胆道压力、分泌黏液等作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进而有效改善胆道系统环境[7]。因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造成胆汁储备浓缩功能丧失,促使大量稀薄胆汁排出,增加反流入胃的风险性,引发多种并发症。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保留胆囊相关功能,维持胆道结构的完整性,可正常地进行胆汁浓缩、存储及排泄,进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9]。

虽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仍应掌握以下适应证:①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无凝血系统疾病;②未出现中隔胆囊、双腔胆囊等胆囊畸形情况;③术前经影像学确诊无胆囊恶变,且收缩功能良好,收缩率应>30%。同时,该术式不适用于胆囊瓷化、胆囊萎缩等已无功能、胆囊壁增厚明显或高度怀疑胆囊癌者[10]。

综上所述,在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恢复胆囊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石术胆道胆囊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分析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