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构建研究

2018-08-01刘梅月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刘梅月,王 斌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 266590)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构建研究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边找不到工作,一边招不到人”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备受争议的“慢就业”不仅是由国家宏观层面造成;微观层面上,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更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新形势下按照“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积极探索并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准帮扶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1234567”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的涵义

积极构建“一中心、二根本、三联动、四进入、五实施、六整合、七搭建”的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升为根本;强化就业工作与学科建设、招生、教育教学的联动;就业指导要进课堂教学、进实习实践、进学生社团、进网络平台;广泛实施就业帮扶参与全员化、队伍专家化、时间全程化、流程标准化、手段信息化;整合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教职员工、学校校友、学生家长六大资源,形成就业帮扶工作合力;积极搭建就业信息收发、就业数据统计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咨询指导、就业资助帮扶、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反馈等七大平台,丰富就业工作的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1234567”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

(一)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所在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人类所作的贡献;立德树人就是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1 “1234567”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构建图

(二)以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升为根本

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局限于围绕“提高就业率”来展开,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涯发展。只重视就业率这个结果,不重视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只关注就业率的多少,不重视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只想方设法尽快将学生推向社会,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真正意愿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更没有根据生涯发展的理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获得持久的职业能力。事实上,就业率只能反映阶段性就业工作成果,不足以体现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目标,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根本任务。

(三)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进行系统性思考、一体化统筹,逐步构建并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逐渐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把各自专业的就业质量作为主要参数来调整招生指标,以出口调整入口,以入口调整倒逼所属学院进行学生培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导向,促进招生与就业的联动。学校将专业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制定年度专业(类)招生计划的重要衡量指标。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加强社会需求研判,对于就业率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学校控制其专业招生规模;对连续几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采取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的方式给予限制;对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增加招生计划,激励专业更快提升。

2.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培养与就业的联动。学校应以“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就业指导的“四进入”渗透式发展

就业指导要进课堂教学、进实习实践、进学生社团、进网络平台就是要求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的所有环节,形成良好的就业指导校园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等活动都逐渐转移到“线上”方式,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带来了挑战和机会。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强、门槛低、形式多样等特性,主动占领就业指导的网络新阵地,对大学生实施“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五)就业帮扶的“五实施”建设

广泛实施就业帮扶参与全员化、队伍专家化、时间全程化、流程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建设。所谓全员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乃至学生家长的作用,联合组成就业指导队伍,从不同角度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指导优势。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保障就业工作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又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配合和参与,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科学就业指导队伍,这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同时,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系统培训,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成立指导小组进行全员指导,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使就业指导人员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不断迈进。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就业指导不仅面向毕业生,而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全校实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达到协助学生理性择业、科学择业的目的。帮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奋斗目标,并积极为实现成功就业而做好准备。按照“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完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第一模块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讲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外部工作世界、了解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就业形势。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择业基本技巧,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招聘会等活动。

实现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标准化,进一步简化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流程及签约手续,为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发放、就业协议书审核、毕业生登记表鉴证、相关证明出具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定期开展院(系)就业指导人员业务培训,促使其“懂政策、知流程、善指导”。开展校院两级分层、分类、全方位、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和指导毕业生科学规划和选择职业、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和行业前景、熟悉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制作发放就业指导手册等材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办理就业手续。健全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实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做好同期数据对比分析。

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即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构建校内、校外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分析、生涯教育、政策发布、网上招聘、咨询指导、跟踪反馈七位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确保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及服务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学生中,并得到及时反馈。

(六)就业工作的“六整合”工作合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整合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教职员工、学校校友、学生家长六大资源,形成就业帮扶工作合力。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政府及社会中各种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资源,不断创新,提出学生就业的新思路。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组织等的合作,与一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保持联系,了解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学生广开就业门路。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统筹考虑,在巩固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拓展就业市场,院(系)可以与企业等工作单位对接、合作,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工作单位的角度出发,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完善教学内容及培养方案。

学校相关部门及各学院应积极主动联系校友,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校友企业来校园招聘,将学院、学校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到校友企业。邀请知名校友来学校为毕业生讲就业形势,做就业指导,通过访问校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要加强校家互动,发挥家长在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关于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的人物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选择父母或其他亲属,由此可见学生家长对孩子择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甚至会出现“老师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十句话不抵学生家长的一句话”,因此需要将学生家长也吸纳到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

(七)就业平台的“七搭建”

积极搭建就业信息收发、就业数据统计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咨询指导、就业资助帮扶、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反馈等七大平台,丰富就业工作的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信息收发平台实现了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及时提供二者所需的招聘信息及学生信息;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平台通过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处理、分析,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就业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涯教育、职业测评以及规划大赛等服务内容;个性化咨询指导平台则是集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管理以及个性化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资助帮扶平台通过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认定、分类、分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资助帮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生一策”就业精准帮扶。通过观念引导、岗位推荐、技能辅导、经济援助等服务措施,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帮助其尽快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反馈平台实现了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工作,为学校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建议,及时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院进行反馈,积极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是一个强调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系统,在众多的就业指导体系中它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创新。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逐步构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方向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的精准指导服务体系,助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学生长远职业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