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位理论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8-08-01梁晶华

关键词:竞争力核心院校

梁晶华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仍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截止2017年5月,我国现有各类高职院校1 388所[1],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够带来质量上的优势。高职院校向上面临着600所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压力,向下面临着国家大力扶植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优势,从自身来看,全国100所左右的重点高职院校,重点率仅为7%,伴随高考人数逐年下降,重点和非重点院校抢夺生源、抢夺办学资源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高职院校要想自我突破,在更激烈的竞争中制胜,取得进一步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生态位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耦合

生态位理论发轫于上世纪初,最早是生物学领域用来表示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生态位理论被逐渐引入中国,指的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生态系统[2]。换句话说,生态位是指每个生物单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的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时间积累形成的,既能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又能促使自身不断提升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能力[3]。

高职院校的生态位本质上是由高职院校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构成,如基础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社会服务力、校园文化力、学校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在各种能力中,使高职院校占据较高生态位、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就是分布在各层次中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学校在构建适合自身生态位的各种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能否具有核心能力以及具有哪方面的核心能力,这将成为决定其生态位宽度、适应度和其在所处的生态位上的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就是高校拥有、适应和提升其生态位的能力,可简单地归纳为生态位占有力、生态位适应力和生态位进化力。

二、生态位理论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根据生态位理论下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将从生态位占有力、生态位适应力和生态位进化力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态位占有力要素

高职院校生态位占有力是指在全国高职院校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一所高职院校占有资源和环境空间的能力,体现在高职院校所处地区的位置排名以及获取社会资源和社会评价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空间不同,占有资源总量、生源的层次和质量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的构成要素表现为: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科研方面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为自身争取优势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以及提升影响力的能力,如育人质量和水平、社会声望、行业地位等其他要素。

(二)高职院校生态位适应力要素

高职院校生态位适应力是指全国高职院校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某一生态位的高职院校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彼此协调适应程度。适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高职院校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程度,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高职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构成要素包含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发展战略管理;二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整合;三是对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激励制度等。

(三)高职院校生态位进化力要素

高职院校生态位进化力是指高职院校生态位与基础生态位的差距,差距越大,表明进化的动量和空间越大,变化的幅度也就越明显,进化力也就越大;反之,差距越小,变化幅度越不明显,进化力也就越小。高职院校生态位进化力一般表现为学习能力和研发能力、产业和教学的融合度、校企之间的密切程度等,如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调整能力、学校支持创新创业的力度、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等。

三、生态位维度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位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可分为生态位占有力、生态位适应力和生态位进化力三个维度。与此相对应,体系指标也可以分为生态位占有力、适应力和进化力三个方面,共同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1 生态位维度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位视角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从生态位理论可知,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建设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影响,而关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对院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的功能进行改造,进而使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在适应度和差异化方面有所提升。

(一)明确办学理念和自我定位,提高高职院校生态位占有力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和民主的管理方式、良好的教风学风、健康和谐的校园风貌都将对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和成熟的本科院校相比缺乏应有的大学精神,很多学生认为高职不过是高中的延续,缺乏有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将自己在创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凝结下来的办学底蕴、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等精神进行沉淀,树立品牌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得到校友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善技创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爱众亲仁”等。

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科学定位,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将重点聚焦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加快市场调研,预判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尽快地抢占或填补高职教育的空白。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面向生产一线,有预判性地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校的科技开发运用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协作,准确合理地进行学校定位。

(二)整合内外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生态位适应力

高职院校要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必须通过构建特色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进而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需求的专业群,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学生。

构建特色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即选拔“最适合的学生”。入门关的关键在于制定适合自身需要的单独招生制度,可以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联合几所区域内不同学科背景的高职院校进行联合招生,实现高职院校之间信息互通、降低成本,另外能够为考生减轻负担,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其次要把好“出门关”,为市场和社会输送更多技术性人才。通过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由偏重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双重主体”模式,通过拓宽专业设置、拓展课程结构、强调个性教育等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养出好的人才,师资队伍必不可少。高职院校要以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为契机,引进高质量的师资和双师型人才;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契机,一方面邀请企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选派老师到以上单位挂职实习;进一步对校外教师聘请制度进行完善,弥补院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比如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那些内行专家和能工巧匠;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使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创新研究、学风道德等方面都发挥骨干作用,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扶持,一方面需要高校拓展资源渠道,改善利用不合理的情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资金加强重点实训基地的规划发展。同时,利用企业实训的资源,借助企业等外部实训基地的辅助力量搞好基础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生态位适应力,高校还需要构建适合需求的专业群,从市场需要、特色专业、核心专业建设方面着手,回答“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如何满足市场需要”三个方面的问题,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对涉及专业调整和设置上的各行其是问题进行缓和,有效避免高职院校专业生态位的重叠。

(三)创新战略思维,拓展高职院校生态位进化力

要拓展高职院校生态位进化力,必须着力于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实行产业化运作两个方面。搞经济建设不能封闭,搞学科专业建设也不能封闭自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攻读学位、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开展联合办学,招收海外留学生等方式努力扩大与国外同类型大学的交往范围,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扩大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同时,可以通过实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树立教育品牌。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做大做强自身品牌资产的过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借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实行教育资源的产业运作机制,通过“孵化模式”——鼓励在校学生依托校园开展创新创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嫁接模式”——通过与实力强大的企业、实业机构合作,培养订单人才;“联合模式”——与相近的高职院校实现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壮大自身实力;“联姻模式”——与海外教育机构、海外高校联姻,借助海外名校的品牌与优势,推进自身发展,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四)组建院校联盟,推动高职院校集群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各高职院校之间还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高职院校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签订联盟协议将高职院校团结成一个比较稳固、关系密切的整体,形成以应用大学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院校之间优势互补的稳定双赢模式。各联盟高职院校以自身实际为基础,通过统一的专业建设规划,形成适合当地的产业布局,组建两到三个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性较强的专业,共同制定这些专业的教学规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培养计划,一同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资源等进行分享沟通,加强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同时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培训、教研和科研活动方面也应当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结合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把握市场对人才类型、层次的需求变化,合理制定联盟内应用技术大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可以联合举办五年制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由高职院校接收培养,本科层次则交由应用技术大学负责,促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力核心院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