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研究
2018-08-01朱爱玲温小玲李梅孙燕
朱爱玲,温小玲,李梅,孙燕
张掖市中医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产后缺乳是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无法满足新生儿需求,甚至是无乳汁分泌,常发生在产后2~3天或产后半月内,也可在哺乳期发病[1]。母乳喂养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帮助子宫收缩,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产妇患乳腺癌、卵巢癌等发生率,且能提高新生儿免疫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中医学认为,产妇产后元气受损、气血虚弱,或因产后心理问题导致抑郁,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胃运化失司,致乳络不畅、乳汁生化不足。中医针对产后缺乳的治疗,主要采用益气养血、通络催乳的方法。近年来,临床针对中医治疗方法改善产妇产后缺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不乏以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泌乳干预的报道,但临床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笔者在常规催乳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手法干预产后催乳的产妇,观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产后缺乳产妇,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推拿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推拿组年龄20~40岁,平均(26.97±3.72)岁;住院时间2~7天,平均(3.91±1.55)天;初产妇38例,经产妇15例;顺产20例,剖宫产33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6.16±3.51)岁;住院时间2~7天,平均(3.82±1.61)天;初产妇35例,经产妇18例;顺产17例,剖宫产3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妇科学》[2]中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产后产妇在哺乳期内经婴儿吮吸后,乳汁量少、质地清稀或浓稠,或无乳汁分泌,无法分泌充足的乳汁满足婴儿需求;产妇乳腺组织发育正常,乳房柔软无硬结、肿块,无胀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40岁;③产后24 h,诊断为产后缺乳的患者;④未合并其他乳腺疾病,无母乳喂养禁忌症;⑤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乳头凹陷、乳头破裂导致哺乳困难者;②对催产素过敏者;③伴凝血障碍、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④15天内服用过其他影响本研究的药物者;⑤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宣教和产后指导,产后尽早母婴同室,尽早开奶和哺乳;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掌握正确哺乳姿势,给予产后营养餐保证产妇营养的摄取。
2.2 推拿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①背部推拿:产妇取俯卧位,医师从上到下推拿膀胱经3~5遍;拇指按揉脾俞、胃俞、天宗,每个穴位按揉3~5 min;捏拿脊柱,重复2~3次;捏拿肩颈5遍。②胸部、四肢推拿:产妇取仰卧位,医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双手多个手指从前正中线分别推向两侧,重复6~8遍;采用手指指腹按揉乳房和周围5~6 min,与产妇呼吸配合,采用“米”字形,点按膻中、步廊、灵墟、神封、屋翳、膺窗、天池、天溪、食窦、乳根;指腹从乳房周围向乳头梳抹,重复3~5遍,注意推拿时不可用力过猛;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和少泽,弹拨足三里和梁丘,每次3~5 min。推拿结束后清洁乳房。
2组均治疗5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泌乳量测量:治疗后48 h内,可完全进行母乳喂养,哺乳前产妇自感乳房发胀,新生儿吃奶后可睡2~3 h,哺乳后乳房胀感明显缓解,新生儿有吞咽声音为泌乳充足;哺乳后新生儿可睡1~2 h,哺乳前乳房稍感发胀为泌乳适量;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无泌乳者为泌乳不足。②首次泌乳时间(胎儿分娩出后用正确的挤压手法从乳房挤出乳汁的初始时间)。③乳房充盈程度评分(乳房饱满,轻度胀痛感,乳汁可自行流出赋值3分;乳房充盈但不胀满,乳汁可自行流出赋值2分;乳房无明显充盈感,挤压无胀痛感,无乳汁分泌赋值1分)。④血清泌乳素(PRL)水平(采集产妇晨间肘正中静脉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⑤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包含30个母乳喂养相关项目,其中产妇满意度最高分80分,婴儿满意度最高分40分,产妇生活方式最高分35分),分值越高表明母乳喂养状态越佳。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显效:产妇乳房胀满,可正常分泌乳汁,满足婴儿需求,婴儿无哭闹;有效:乳房有胀感,乳汁分泌量增加,但无法满足婴儿需求,哺乳后婴儿仍哭闹,需代乳品喂养为;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4.2 2组治疗后泌乳量比较 见表1。治疗后,推拿组泌乳充足率75.47%,对照组泌乳充足率45.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治疗后泌乳量比较 例(%)
4.3 2组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比较见表2。推拿组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比较(±s)
表2 2组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组 别推拿组对照组n 5353首次泌乳时间(h)30.61±6.82①46.27±7.15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分)2.38±0.42①1.59±0.83 PRL(n g/m L)28.79±2.68①19.89±2.95
4.4 2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3。推拿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中产妇满意度、婴儿满意度及产妇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组 别推拿组对照组n 5353产妇满意度72.75± 4.87①60.77±6.93婴儿满意度33.97± 2.61①26.56±3.79产妇生活方式31.53± 2.99①22.74±5.30
4.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推拿组总有效率96.23%,对照组总有效率84.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产妇分娩前精神压力过大,产程中耗损气血,分娩后损伤津血,亏损元气,而乳汁的分泌是以血为源,血依赖气机运行,气血亏损导致乳汁生化乏源,故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病机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排除产妇自身因素、遗传因素等不可逆因素,母乳喂养的前提就是增加泌乳量。产后短时间内,因为淋巴充盈、静脉充盈、乳腺管阻塞、乳汁淤积等原因,会导致乳房发胀,甚至疼痛的发生。泌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过程,是由多种激素调节完成,同时也受外界因素影响。因哺乳原因,药物治疗有限,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努力的目标。推拿手法属于无创操作,主要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疏通乳腺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以促进乳汁分泌,因此备受临床关注。
依据中医脏腑理论、经络学说,女性乳房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和冲任关系密切。乳房位置在于胸前,十二脉络皆有贯入乳房。若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取穴,结合推拿手法,可生气血,推动气血运行,并加强气血的温煦、固摄、防御、营养、气化作用,可显著促进产后缺乳病情恢复。本研究采用推拿手法对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治疗,首先对产妇进行背部膀胱经的推拿,配合脾俞(足太阳膀胱经,按揉具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的作用)、胃俞(足太阳膀胱经,按揉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天宗(手太阳小肠经,按揉具有舒经活络、理气消肿的功效)等达到疏通局部气血的治疗目的。乳房局部选穴步廊、灵墟、神封、屋翳、膺窗、天池、天溪、食窦、乳根,均是产后缺乳推拿中治疗经验穴位,将近处穴位与远处穴位结合,以强化治疗作用。同时按揉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能有效调节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间接调理气血,达到通乳的治疗目的,此穴位是治疗产后缺乳的特效穴位;膻中穴属气会,点按此穴既能补充任脉的气血,同时可达到理气的效果,有助于调控气血的运行,有临床医学研究报道表明,产后缺乳选穴选择膻中穴治疗[5~7]。手足少阳、阳维交汇为肩井。上述经脉均分布在乳房周围,捏拿肩井穴可整体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乳房位于胃经,弹拨足三里、梁丘、三阴交有利于强健脾胃,加速气血生成。推拿手法中的点穴手法配合最后放松肩颈的操作手法,主要作用机理为神经的生理反射和传导机制。通过刺激腧穴,感觉神经能有效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传导直至脊髓,最后传导至神经中枢。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对与其相关的内脏器官产生影响,调节其功能,刺激乳房分泌乳汁。通过局部推拿手法的刺激,能有效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肠胃运动,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人体产生正向调节,促进机体吸收营养物质,为泌乳的储备奠定基础,同时也保证泌乳量充足[8~9]。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均增加,但推拿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推拿组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PRL水平、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推拿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可有效促进产妇泌乳恢复,提高产妇PRL水平,帮助产妇尽早实现母乳喂养,有利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