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对策
2018-07-31冯燕妮
冯燕妮
摘 要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因依赖过度而沉迷,青少年更是如此。过度接触新媒体及其不当内容导致缺乏独立思考、理性认知消解、自我迷失、价值观扭曲,甚至犯罪等问题凸显,家庭、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少年 成长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5.071
随着媒介与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与人类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也日益媒介化,有学者指出,媒介化社会即人已经被媒介化,每个人都成为被媒介深刻而广泛影响的“媒介人”,人们对世界的想象、人们的个人思维和意识都受到媒介的建构和影响。“传媒的社会影响已相当大,以至于个人、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对传媒产生高度的依赖性,传媒已经广泛渗透并且直接介入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构成之中。”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无疑加剧了这种媒介化社会的程度。
青少年是新媒体时代的“原著居民”,他们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深受媒介影响,无疑是地道的“媒介人”,新媒体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们社会交往、课业学习、自我认知的重要渠道,他们“三观”的养成除了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受到媒介的影响,因此,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由于技术和制度的缺陷,新媒体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其接触者也“近墨者黑”。
1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
1.1 认知问题
1.1.1 思维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体资讯和产品都具有个性化、订阅化特点,即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精准推送,青少年因为新媒体的不断满足而变得愈发的依赖。传媒在传播过程中迎合性的成分越来越大,反而启发性的成分越来越少,这就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知识构成丰富但不深刻,缺乏逻辑联系。而又因为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现实或知识的判断流于简单接受而不愿作深层次的思考,这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容易造成思维被动化,知识构成平面化,思想智力迟钝化,阻碍了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1.1.2 消解理性认知,滋生浮躁和偏激
新媒体在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正在稀释着人们的注意力。因为青少年的心理还不足以成熟,所以新媒体在分散青少年注意力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其理性认知。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弱的群体,青少年沉迷于媒体上“放松心情、娱乐消遣”的同时也放松了警惕心理,电子屏幕下的海量信息在不间断地给青少年洗脑——消解理性認知,激发潜在的浮躁情绪和非理性思维,更甚者使人变得极端偏激或产生逆向心理。
1.2 违法犯罪问题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而近年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失控,青少年迷恋网络,并受到其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严重且类型增多。媒介里的不良信息特别是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暴力的泛滥已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在今天,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趋向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发展,并且还带有明显的暴力性、模仿性和冲动性。
2 人生价值观问题
2.1 欲望与享乐——消费文化的诱惑
新媒体在构建和传播消费文化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其建构各种消费环境并传递“奢华”、“名牌”、“品位”、“高雅”等消费理念,青少年在无形中就会痴迷进去。“……醉心于时尚的追求,似乎想建立一个青年亚文化群……他们有时病态地、而且往往好奇地一心想象着将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光中表现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并且老是想着如何把早期养成的角色与当前的理想原型结合起来的问题。”②换言之,就是青少年把现实中自己的角色与文化中所宣扬的角色进行攀比,当梦幻的向往与现实的自我承受能力形成对比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心里也由此滋生出不明所以的忧伤、惆怅、失落等情绪。然后于无形之中,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被媒介所建构的理想的消费模式所误导,他们的自我参照目标不再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理想的消费主义所渲染出来的“拟态自我”。移动新媒体推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欲望工程”,培育了社会化的“金钱”“物欲”人格,青少年就深受其害,流行商业文化向青少年肆意灌输“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念,久而久之,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会因为受媒介宣传的理想化的消费模式的影响而严重偏离。
2.2 早恋与网恋——虚拟世界的幻想
青少年心智都不够成熟,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和对虚拟的向往,于是媒体上展现的种种美好的爱情场景就深深地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无论爱情故事是真人真事还是胡编乱造赚取眼球,青少年对言情里的浪漫虽然不懂却深深向往。于是影视里、小说里、网络上出现各种青春校园剧,都市爱情剧,作为受众的青少年们被故事所吸引,幻想屏幕上展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上演,期待自己也能成为某一类似爱情故事里的主角,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初高中生的早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网恋。
正确的人生爱情观无可厚非,可是青少年却是在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陷入爱情无法自拔,这种非理性的恋爱观就不得不令人深思。早恋与网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影视或网络言情剧的影响,认为新鲜、好玩、浪漫,却忽视了爱情中应该有的尊重、包容和共同发展。所以,这种不成熟的早恋、网恋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巨大的隐患。
3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对策
3.1 媒介素养教育
我们已经身处媒介社会,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制青少年“扔掉手机”、“关闭网络”都不是办法,更解决不了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媒介互动当中,理性地选择信息并且能够有选择性地批判地接受信息,这也就是说,青少年在接触媒体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而且还要对其进行理性地“批判”,甚至还可能要亲历媒体信息的“建构”过程,这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议题,但由于推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偏低。而且,由于长期以来,青少年,特别是是高中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笔者发现,目前关于高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起步,少而不成系统,有些建议提出在高中语文课、历史课和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接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继续提高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规划,成为学生评价及教师评价、特色学校评价的有效指标之一,是势在必行的。
3.2 学校社会家庭共创健康成长环境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培养学生的最主要的场所,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人格健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校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帮教互助力度,对于学生中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倾向的青少年要格外关心和帮助。二是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净化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土壤至关重要。强化居住区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决清理黄色、暴力等非法出版物或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在校园周边出现。健全有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法律法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庭是每一个青少年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与家庭,青少年缺乏与父母沟通,渐渐养成孤僻极端的性格,这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家庭应积极发挥家长的监督和亲情的感染作用,多参与孩子的新媒体体验过程,以身作则,引导青少年养成合理使用网络、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习惯。并在参与到青少年的活动中与他们拉近距离,虽然父母是长辈,但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多与他们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父母成为了孩子最值得信赖的人,有想法可以大胆地表露出来而不用隐藏在心里,青少年也就可以在家庭的鼓励下积极阳光地成长。
參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2] 张开,张艳秋,臧海群.媒介素养教育与包容性社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6.
[3] 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
[4] 宫承波,刘姝,李文贤.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5]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1.
[6] 林刚.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
[7] 王颖吉.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8] 吴信训,董丽敏,聂伟.新媒体与青年文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