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习像打游戏一样有趣

2018-07-31罗詹妮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

罗詹妮

摘 要 在阅读《与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面对面》后,本文作者分析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提出游戏机制的运用可以满足人类的深层内驱,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其在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本文为教育游戏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分享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教育游戏化 游戏机制 学习动机

《与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面对面》由高靓著写,讲述了2006到2013年八位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获奖者的故事。读完,我觉得,要做到书里提到的那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游戏。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学习是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被全力以赴地对待。可以牺牲睡眠,可以牺牲娱乐,只要有高分,一切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当然,中国教师们也说,学习是快乐的事。但是,这句话只针对已有高动机的学生。这一类的“优等生”在学习中取得了成功,感受到了赞扬和成就感,所以愿意继续前行。可是,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呢?

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老师们的应对方式分为三个派别。派别一:感化型。这个派别的老师苦口婆心劝诫学生,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这是为你好”。他们语重心长地跟学生谈心,希望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处境的紧迫性,从而被感动,自动用学习来回馈老师的深情。派别二:严厉管教。这个派别的老师认为“严师出高徒”。他们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单独辅导,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罚站罚抄……他们热切希望孩子能够惧怕惩罚,忌惮权威,转而不得不去学习。派别三:随他去。在老师尽心尽力后,学生还依然可能自暴自弃。一些老师可能就会“随他去”,陷入一个彻底失去动机的状态。

可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老师们对待不爱学习学生的另一条路:他们用了全新的方法,这个方法叫做“游戏化”。

(2012年获奖的英语教师米沃奇)“她会把枯燥的作业转化成‘让学生眼前一亮的任务——制作一本书,设计一个网页,甚至她还设计了一种‘故事魔方,里面事先设计一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让学生像抽奖一样随机组合,并根据这些要素进行创作。”

(2008年获奖的科学教师盖森)“他经常利用音乐来教授科学……他会在课堂上让学生玩一些电脑游戏,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公开演示学生玩游戏的过程,讲解取胜秘诀,当然游戏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所学知识有关。”

关键字有哪些呢?设计新东西,让学生参与,有兴趣,甚至“玩游戏”。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中国老师喜欢谈如何“关爱”或者“感化”学生,本书中的美国老师在谈“如何让学习有趣”。

学习,真的可以跟游戏联系在一起吗?

在现在的教学科研前沿,有個概念叫做游戏化(gamification)。游戏本身容易让人沉迷,那么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让人沉迷?能否把这个游戏机制(game mechanism)提炼出来,让学习者像沉浸在游戏一样沉浸在学习中?所谓游戏化,指的就是将游戏机制运用在非游戏活动中。

根据,游戏机制里往往有以下六个元素,分别是:(1)分数(Points);(2)等级(Levels);(3) 挑战(Challenges);(4)虚拟商品(Virtual Goods);(5)榜单排名(Leaderboards);(6) 获利或馈赠(Gifting & Charity)。比如,打几乎任何一个游戏,都有明确的积分体系:你打1个怪得1分,打2个怪物得2分。同时,随着不断打怪,你的等级和游戏难度都会提升。继而,你可以用赢得的分数换取虚拟商品,如皮肤和武器。在通关之后,你会看到自己在榜单上的排名。而往往在团队游戏中,你在帮助队友,也得到朋友的激励和赞叹,获得利他带来的满足感。

奇妙的是,游戏化机制里的六个元素跟人类欲求中的基本因素相对应,它们分别对应的是:(1) 奖赏(Rewards);(2) 地位(Status);(3)成就(Achievement);(4)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5) 竞争(Competition);(6) 利他(Altruism)。也就是说,游戏中不断升级的过程,迎合了人们获得奖赏和地位的需要;不断变难的挑战,满足了人类希望有成就的需要;你可以用游戏中的奖励换取某些商品,满足了人们表达自己的需要。其中,人类还有“利他”的需要。在独善其身之后,人们希望能够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而游戏中的团队协作,则完美满足了这一人类欲求。

来自美国Bunchball公司在2010年发布的报告,其中指出游戏机制里的六个因素能不同情况下满足人的六项欲求。我们看到第一点“分数”,它能满足人类五项需求,分别是奖赏、地位、成就、竞争和利他;第二点的“等级”能满足人类三项需求,分别为地位、成就和竞争。他把能满足的纬度标注一个圆圈,最后发现游戏机制可以全方位满足人类的六大欲求(见黑色方块部分)。这个图表(表1)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类自身欲求都与深层内驱相关,而游戏机制则能够全方位覆盖人类的深层内驱。

以上提到的六个游戏机制,乍看只跟电子游戏相关,毕竟“分数”和“等级”是在电子游戏中很常见的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也广泛存在在非游戏的情境之中。比如,某些教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在墙上设置小组分数表。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则加一分,缺席或未交作业则减一分。因为“分数”和“竞争”的刺激,伴随“不要影响团队”的利他心理,学员们就会更倾向于遵纪自律,满足老师的要求。这一个让老师们习以为常的打分方式,就是游戏化的运用之一。

而且,并非每个游戏都需要包含全部机制。2012年获奖的英语教师米沃奇让学生制作一本书和设计网页,也是游戏化的运用之一,因为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进度相当于是“分数”,设计过程中的分工对应“等级”,完成此项任务本身意味着“挑战”。所以,米沃奇的教学满足了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广受欢迎。

游戏化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著名教育教陶行知曾经推行“小先生”教育模式,让掌握某知识点的学生成为小老师,向自己的同学讲述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后进生拥有了二次学习机会,小老师通过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们也会对知识更有亲切感和好奇心。能够做“小先生”,则意味着该生在“等级”上有提升;讲课本身是“挑战”;成功授课的过程满足“利他”的需要,可以给“小先生”带来莫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就是游戏化的典型运用。

微信运动也是一个例子:我们跑步这种行为,被记录为确切的步数(分数),如果多于一万步,数字会从绿色变为红色(等级),然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自己运动量在朋友圈的排名(榜单排名)。如果我们想要提升排名,就得继续运动(挑战),成为朋友圈里步数最多的那个,争取“占领封面”(奖品)。而且在运动之后,我们还可以“捐出自己的步数”,用于慈善(利他)。在微信运动中,因为使用了六个游戏机制,我们不只参与了“跑步”这一行为本身,更是在享受竞争和挑战等带来的心理满足。

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个程序叫做“多邻国”,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加入了各种勋章系统、积分系统、打卡系统,也优化了背单词的流程。这样的一个设计,让“多邻国”软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外语学习软件之一。因为篇幅问题,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与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面对面》中不少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用了游戏,但本质上是玩耍(play)而不是游戏化(gamification)。因讨论方向不一致,本文里暂不讨论该方向的教育内核。

笔者相信在最近的几年内,教育研究者们会不懈努力,将游戏化用在教育领域,让学习像打游戏一样有趣,也让学生像打游戏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Bunchball, Inc. (2010). Gamification 10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se of Game Dynamics to Influence Behaviour. Whitepaper. Bunchball Inc.

[2] 高靓.与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面对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 McGonigal,J.(2011).Reality is Broken: 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国内英语学习动机三十年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浅谈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浅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