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7-31蒋红梅杨建奎喻鹏李辉勇王辉宪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蒋红梅 杨建奎 喻鹏 李辉勇 王辉宪

摘 要 本文总结了湖南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综合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契机,对如何将农业院校应用化学类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进行了探索,开展了包括: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工作;微调了专业口径,设置了专业方向;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 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 应用化学

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是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必须从专业出发。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11年,教育部啟动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决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将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内容。我校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于2012年5月启动了湖南农业大学校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经过专业申报、专家会审、学校审批,应用化学专业被确定为我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从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发,探索农业院校应用化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先导,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地方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几个方面的要素进行系统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对我们的专业改革与实践工作进行总结,以达到同行互相交流、获得专家指导的目的。

1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化学是理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之间的过渡,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讲,应用化学专业属于化学类专业;但从学科角度来讲,应用化学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1]即按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用化学是介于理科与工科之间的一门理工结合型学科。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学位即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目前,国内有100多个应用化学学科点,17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应用化学专业。不同学校由于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各自办学条件的不同和特色的需要,在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程度的不同,[3]授予的学位也不同。而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这就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为注重理论的理科人才。分析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与企业的需求情况,发现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人才教育培养上存在着学生专业方向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虽然专业对口,但毕业生进入企业还需要较长时间行业再培养,才能上岗。(2)有些需要的知识学校没学。(3)有些知识、技能在学校学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那么,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定位呢?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说:“应用科学的研究要想真正解决工业上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问题,必须要有非常良好的基础训练。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技能, 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有强烈的应用意识,不仅有将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强烈愿望, 而且有这方面的能力”。[4]因此,我们认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应该根据本专业具有的理工结合之学科背景,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发挥农业院校的办学优势、秉承社会赋予的服务“三农”的使命,以化学在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生物质利用等领域应用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改革前执行的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化工、医药、农药、食品、环保、农业等行业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 由于当前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所谓复合型应用人才,就是即能从事基础研究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具有将科学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能力的人才。结合农业大学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我们确立了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即: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检测、农产品深加工、农用精细化学品开发生产、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能将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化工、医药、农药、食品、环保、农业等行业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并从知识、能力、素质和素养等角度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突出所培养的人才为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5]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亦即教育主体关于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结构与程序的考虑,以及在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的确定等方面的思考与安排。在本次改革中,我们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培养模式基础上,强化专业素质和拓展教育。在规定的主干学科、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微调了专业口径,设置了与我校专业特色相关的三个专业方向,既:(农用)精细化学品、天然产物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等,构建了专业方向明确、阶段性的知识获得、阶梯式的能力培养的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注重学生在(农用)精细化学品合成与研制、天然植物资源的开发的利用、农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检测等领域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3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培养人才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及水平,对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

首先,我们对正在执行的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問题:(1)公共课的学时学分相对偏多,专业课所占的比例偏低;(2)不同课程间缺乏协调,某些教学内容出现重复;(3)第四、第五学期专业课开设太多,设置不合理;(4)公共基础课程不完善,如缺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等课程;(5)所开选修课过多,方向特色不明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关于专业学习的意见调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况反馈信息的收集,对兄弟院校的走访、社会调研及与同行专家讨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本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即:(1)以新的人才培养定位为纲领,拟定人才培养要求,按人才培养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2)建立支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立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群;(3)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完善前后课程的衔接;(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尝试多元化的毕业水平检测模式。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公共必修课30门,1214 学时68.5学分,公共选修课11学分(学生自选);专业必修课19 门,870学时45.5学分;专业选修课11门,共272学时14学分,学生必须修满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9学分;加上创业创新教育类课程10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学生额定总学分为164学分。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基础课教学,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仪器等课程的的课时增加了10%;根据设置的三个专业方向,将原来的专业选修25门课程进行整合、归纳为三个方向,共9门选修课程;加强计算机基础,将原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改为“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两门课程;合理优化英语、体育课课时;数学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有的“工科数学”改为更适合本专业的“高等数学B”,删除了“工程数学”,增加了“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两门课程。

为了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原培养方案中的有机合成实验周(时间为1周)改为应用化学专题综合实验(时间为3周),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一周。不仅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而且丰富了其内容,加大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力度。

4 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能力培养

以落实专业培养目标为目的,本专业改革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形成相应的课程群模块,构成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新课程体系——三层次三方向的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三方向的脉络式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明确专业方向。新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清晰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合适;其中实践教学占专业总学分(学时)的比例为17.68%(12.54%),符合国家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体系中课程模块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三个层次三个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使本专业课程体系更科学,知识递进逻辑性、连贯性更好、更完整,更能保障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

5 结语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14级学生正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培养,改革的成效将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当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逐步形成更科学的、更有特色的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模式。

*通讯作者:王辉宪

参考文献

[1] 王俊,李翠勤,李杰,等.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化工教育,2012.3(125):21-27.

[2] 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育基本内容[J].大学化学,1999.14(2):9-18.

[3] 杨刚宾,张秋芬,徐伏秋.复合型应用化学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刍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94-96.

[4] 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169-170.

[5]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7.

[6]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33):65-70.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法探究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