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04-14王振东
王振东
摘 要: 为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为载体,总结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探索与实践的进展,为机械类相关专业综合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综合改革 试点建设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是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设立的专业,是院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重点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现每年招收高职高专学生180余名,毕业生600余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安徽省内从事机电设备及产品的维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受到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方法改革等途径,全面建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
近七年以来,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与专业教育规律相结合,国内专业教育与国际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工作基础。在专业设立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教育专门人才,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全面推行了学分制。从2009年起,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6第16号文“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产学合作为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1”模式教学改革。即2年在校完成职业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习,1年到对应企业对应岗位完成职业岗位能力训练,通过教学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对接。2013年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学院和企业双方本着积极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在2013年组建“铜峰电子班”,开始实现订单式定向培养。2015年,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启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二、专业综合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1.专业综合改革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不动摇。贯彻落实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适应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发展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为学生设置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学生可以任选三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更好的创新实践条件及更大的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3)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进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念,推进教学体系改革,试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行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突出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办学模式。
(4)推进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目前我院文理兼招、中职对口和高中毕业生兼招,因此,科学定位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继续教育、终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积极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以产学研为途径,力争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专业。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观念,努力推进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贯穿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主线,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
(3)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与企业深度合作”改革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4)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新建、改革校内实习基地、技能实训室,使其功能更适用于本专业实践教学。
(5)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6)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7)以质量求生存,建立起有效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
三、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定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经过大量的企业调查研究,对于行业、企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类高职人才需求现状作了认真分析,对此类人才未来需求作了准确预测,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铜冠机械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最紧缺的机电类高职人才为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保全)、点检人员和设备管理的高级人才,因而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机电设备的点检、维护、维修、管理、安装调试工作岗位,也可以从事机电设备或产品的操作运行、制造、营销、技术服务等复杂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定位准确,与安徽省及周边地区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相吻合,因此这两年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本专业成立了由我校专业带头人、骨干老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了认真分解,明确了知识、能力素质三条线,确定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实训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与职业技能培训。
2.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
根据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实践、素质、证书四个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技术、训练、体验、证书培训四种形式。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集中实训教学环节达到56周,安排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简化压缩理论课程课时,确保实验、实训课程课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获得职业技术资格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本次教学改革试点的一大特色。第5学期的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能力。第6学期的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从环境氛围、实践规范与要求等各方面满足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并融合先进企业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训练,目前已经建成钳工认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电子装接实训室、电器控制及PLC实训室、装配钳工实训室(即机械设备拆装与检测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即液压与气动一体化实训教室)、机械基础实训室等,其中本次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建成了液压与气动一体化实训教室,并扩建机械拆装实训室成为装配钳工实训室,并已成功开展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使学生受益。
4.加强校企合作并实施定向培养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组建“铜峰电子班”、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定向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指导教学,绝大部分同学在合作企业顺利就业,效果非常好。
5.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让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积极参与面向员工的培训,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铜加工技术基础》培训教材,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为我院学生积极开展专业讲座等。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本校举办的创新设计大赛和企业案例应用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6.技能竞赛
由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2015年4月安徽省技能竞赛,13级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两名学生在化工设备维修项目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秋、20115春我专业承办了院级AutoCAD竞赛,2015年春承办了院级机械制图竞赛,大赛顺利开展,且本专业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2]李晶,宁海龙,王敬国,等.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基金项目:2015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