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影响研究
2018-07-30冯璇璘
常 莉, 周 平, 冯璇璘
四川省人民医院 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过程中,不仅功能指标显著异常,而且患者的内毒素及其他相关病理情况还可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强,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异常波动。同时趋化因子作为炎症趋化作用的重要反应指标,其在患者的血液中呈现高表达状态。近年来,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肯定性研究不断增多[1-2],但对于此治疗方式改善患者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的研究极为不足。本研究就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影响进行探究与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自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46例患者。A组给予血浆置换治疗,B组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A组: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0.3±8.8)岁;病因包括重症感染所致者20例,急性中毒所致者16例,其他病因所致者10例。B组: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为28~74岁,平均年龄(49.9±9.0)岁;重症感染所致者21例,急性中毒所致者17例,其他病因所致者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因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获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首先采用肝素钠盐水对管路进行预处理,治疗前30 min以低分子肝素静注进行抗凝,血流速为100~15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20~30 ml/min,新鲜冰冻血浆置换量为3 000 ml,置换时间为2.0 h。B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进行管路预处理,建立体外循环,初始的血液泵速率设置为80~100 ml/min,5 min后将血浆泵调为30~50 ml/min,血液流速约为120~150 ml/min,血浆处置量为6 000 ml,治疗时间为3.0 h。两组患者均治疗1次/d,3次为1个疗程,且均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标本送检,血标本采集量为4.0 ml,将血标本采用医用离心机离心(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采集离心后的血清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清肝功能指标、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及趋化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为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结合胆红素(direct serum bilirubin,DBIL)及谷丙转氨酶(cerealthirdtransaminase,ALT),促炎因子指标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抗炎因子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趋化因子指标为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人趋化因子配体16(CXC ligand 16,CXCL16)及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 subgroup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上述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及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分别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DBIL、ALT均持续改善,且B组的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促炎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促炎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IL-8、TNF-α均持续改善,且B组的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炎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抗炎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F-β1、IL-10、IL-13均持续改善,且B组的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炎因子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炎因子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趋化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趋化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P-10、CXCL16、CCL20均持续改善,且B组的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趋化因子比较
3 讨论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短时间内大量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严重损伤的疾病。其可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时效性要求较高。此外,患者除表现出肝功能受损的情况外,机体的其他应激方面也呈现显著异常的状态,其中以炎性应激表达相对突出[3-4]。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促炎因子表现出显著升高的状态,而IL-6、IL-8及TNF-α等促炎因子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且随着机体的炎性反应程度呈现波动,对疾病状态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5-7]。当促炎因子表达增强时,抗炎因子表现为应激性升高的状态[8-9],且其与促炎因子互为影响,患者进行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表达波动有助于了解炎症反应程度,进而可作为疾病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10-12]。此外,趋化因子在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也显著增强,其中IP-10、CXCL16及CCL20等趋化因子除与炎症的趋化作用有关外[13-14],对于肝细胞的凋亡与再生状态也有反应作用,当其表达过高时,可导致炎症趋化作用增强,且可导致肝细胞凋亡加重,因此其表达水平的控制需求也较高。
本研究就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影响进行探究与观察。结果显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效果显著好于血浆置换的患者,具体表现为治疗后的血清肝功能指标、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及趋化因子水平均持续降低,且均低于血浆置换的患者,说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于肝受损的控制更为显著。促炎与抗炎因子均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炎症的控制有效抑制了炎性损伤,因此进一步导致的肝受损也得到有效控制,与之相关的肝细胞凋亡也得到改善,相关的趋化因子表达也降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于毒素的吸附作用更强,因此与之相关的炎症损伤、肝细胞凋亡等控制更好,临床治疗效果亦更佳。
综上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均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