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度市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试验研究*

2018-07-30刘贯群岳彩东王松禄孙运晓朱利文

关键词:渗透系数间歇含水层

刘贯群, 岳彩东, 王松禄, 周 恒, 孙运晓, 朱利文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100;3.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0; 4.青岛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平度分局,山东 平度 266700)

水源短缺是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在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了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恶化。地下水人工回灌是一种将地表水转移并储存到含水层中的技术,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该技术在国内外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包括补充地下水资源量[1]、防治海水入侵[2-3]、控制地面沉降[4-5]以及地下储能[6]等方面。

地下水人工回灌可分为地表入渗法和管井回灌法[7-8],回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入渗法占地面积大,对回灌水质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地形平坦、地下水埋藏浅或地面土层渗透性好的地区[10]。管井回灌法占地面积小,对水质要求高,适合于地下水埋藏深、地面土层透水性差或受场地限制不能进行地表入渗的地区[9]。回灌井包括普通回灌井、ASR (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井[11]、反滤回灌井[12]等多种形式。井的回灌方式分为无压回灌和压力回灌[13-14],压力回灌要求回灌井管路密封,无压回灌不额外施加压力,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回灌方式。在目前的人工回灌研究中,通常认为回灌与抽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回灌是抽水的逆过程,一般将抽水井的计算公式用于回灌井计算中[15-17]。

地下水是平度市的主要供水源,2015年全市的地下水开采量约占总供水量的四分之三[18]。降水减少致使多年连续超采,水资源量不断减少,导致农田减产、部分工业停产,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城镇的发展规划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不可能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行限制,地下水人工回灌便成为恢复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必然选择。通过在研究区进行现场回灌试验研究,确定不同回灌井的适宜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回灌井运行参数,并探索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最终完善人工回灌技术,促进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的实施和推广,为地下水人工回灌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研究区位于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见图1),场区地貌成因形态类型属洪冲积平原,海拔高程在17.67~16.14 m之间,整体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研究区内有现河流经,且自东向西横跨整个试验场地,现河为季节性河流,属于北胶莱河水系。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Fig.1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水文地质条件

试验场地的含水层为盖层较厚的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和冲洪积层中的松散岩类孔隙水。试验场地的地层结构自上到下分为4层,分别为素填土、粉质黏土、中粗砂和泥质砂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中粗砂层,厚度为7~8 m,透水性较强。含水层的上覆粘性土层较厚,不利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透水性差的泥质砂岩构成了含水层良好的隔水底板,有利于地下水的聚积,地下径流补给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埋藏较深,潜水的蒸发量几乎为0。场地内农田面积广泛,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少量蔬菜,地下水人工开采强度大,农业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在进行回灌试验前,对7、9和10号井(位置见图2)进行抽水试验,利用稳定流公式和非稳定流直线图解法求解水文地质参数,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成果Table 1 The results of hydrogeologic parameter

1.3 回灌方法和试验场地布置

研究区的农田面积广泛,耕地的不可占用性限制了地表入渗设施的面积,且地下水埋藏较深,含水层上覆弱透水厚,不宜使用地表入渗,因此采用管井回灌法。含水层渗透性较强,不需通过加压来增加回灌量,所以采用无压回灌的方式,不仅节约建设费用,还可简化操作过程。

试验场地的设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回灌水预处理设施、输水管线、回灌井和观测井(见图2)。回灌水为蓄积在河道中的雨洪水,回灌水的预处理工艺为“沉降-消毒-过滤”,处理设施包括沉降池、消毒装置和袋式过滤器。回灌井分为反滤回灌井和普通回灌井,经过沉淀、消毒和布袋过滤后的水进入到普通回灌井,而进入到反滤回灌井的回灌水只需经过自然沉降和消毒处理。反滤回灌井的观测井为G1号井,普通回灌井自东向西分别为7、9和10号井,G6和6号井为7号回灌井的观测井,10号井仅在单独回灌9号井时作为观测井使用。

图2 试验场地平面布置图Fig.2 Layout of test site

2 反滤回灌井现场试验

反滤回灌井是一种将反滤功能和回灌功能集中一体的新型回灌设施,常布置与河道中,适用于回灌水质好、包气带薄的地区。反滤回灌井在结构上比普通回灌井多了一个回灌池,可以起到过滤回灌水的作用。在回灌时,普通回灌井只有井流过程,而反滤回灌井除了井流过程,还有回灌池处向下的渗流过程。试验所用反滤回灌井由2眼回灌井和1座回灌池组成(见图3)。

在2016年10月31日—11月2日,进行反滤回灌井试验,利用三角堰测量回灌流量,并记录观测井G1的水位,观测井G1到最近的反滤回灌井距离为4 m,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反滤回灌井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分为非稳定阶段和稳定阶段。回灌初期为非稳定阶段,注入的水量除进入回灌井外,还填充于回灌池的滤料孔隙中,所以此阶段的回灌量大。当回灌池孔隙充满水时,为避免池内的水溢出,需要调节回灌水量,因此回灌量变化频率高。进入稳定阶段后,回灌水丘和回灌流量都相对稳定,反滤回灌井的回灌流量稳定为18.06 m3/h,回灌结束时,观测井G1的水位上升了0.30 m。

图3 反滤回灌井平面图(a)、剖面图(b)Fig.3 Planar graph (a) and profile (b) of the filter well

反滤回灌井的渗流过程包括回灌池的入渗过程和回灌井的井流过程,而普通回灌井只有井流过程。渗流过程主要受回灌池的面积和滤料渗透能力的影响,是反滤回灌井渗流过程的控制过程。由于试验场地大部分土地是农田,回灌池的面积受到了限制。回灌池的滤料层包括砂层和碎石层,碎石层的渗透性大于砂层,则水的渗流速度主要受砂层渗透性的影响。根据达西试验求得,该砂层的渗透系数为12.3 m/d,明显小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所以回灌水在滤料中的渗流速度小于在含水层的渗流速度。由此可知,在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反滤回灌井的回灌能力小于普通回灌井。

图4 反滤回灌井流量与观测井G1水位的历时曲线Fig.4 The time curve of the filter well flow rate and the water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well

3 普通回灌井现场试验

3.1 间歇回灌与连续回灌试验

利用7号普通回灌井进行间歇回灌与连续回灌试验,以G6和6号井为观测井,考察间歇与连续两种运行方式的不同回灌效果。2016年11月2—5日进行间歇回灌试验,试验过程中,每回灌一段时间,停灌1.0~1.5 h,共间歇停灌4次,间歇停灌总时长5 h,试验结果如图5(a)所示。2016年11月7—13日进行连续回灌试验,回灌流量固定为11.43 m3/h,连续回灌140 h,试验结果见图5(b)。

利用单井回灌量q分析两种不同运行方式的回灌效果,试验过程中,单位回灌量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其变化特征为:无论间歇或者连续回灌,其单位回灌量都随回灌时间而降低;间歇回灌过程中单位回灌量的降幅小于连续回灌。

回灌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自然衰减和堵塞。自然衰减是指在回灌过程中,随着回灌时间的推移,回灌水丘范围扩大,回灌井周围的水位不断上升,水力梯度减小,使得回灌量也减小。堵塞的发生使得含水介质的渗透能力降低,从而使回灌量减小。回灌量的影响因此还包括回灌方式、回灌井结构、回灌时长、含水层岩性等。

分析认为,即使没有发生堵塞,回灌量也会因为水力梯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无论间歇或者连续回灌,其回灌量都随回灌时间而降低。随着回灌的进行,回灌井周围的水力负荷较大,含水介质骨架压缩,使得含水层的孔隙减小,导致井的回灌能力下降,单位回灌量降低。而间歇回灌可以暂时减小含水层的水力负荷,使得含水介质发生弹性恢复,防止介质孔隙进一步被压缩,从而减缓井回灌能力下降的趋势[22-23]。

图5 7号井间歇回灌(a)和连续回灌(b)的水位与流量历时曲线Fig.5 The curves of water level and flow rate in intermittent recharge test (a) and continuous recharge test (b)

综上所述,间歇回灌虽然无法阻止回灌井回灌能力的下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维持回灌能力,减缓其降低的速度。

图6 7号井不同回灌方式单位回灌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6 The change curve of unit volume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recharge modes of No.7 well

3.2 回灌井间距

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见表1)可知,研究区抽水时的影响半径约为70 m,为了尽量减少回灌井之间的影响,将10与9号回灌井的间距设计为75 m。在2016年11月7—13日对10号井进行回灌试验,此时段9号井也在进行回灌,分析两井在相同时段的水位变化(见图7)。

在10号井开始进行回灌试验之前,9号井已经回灌了43 h,受其影响,10号井的水位在回灌前由-1.16 m上升为-0.73 m。11月7—11日,10号井的回灌量为15.86 m3/h,10号井的水位基本稳定(1.20 m);在同一时段内,9号井的水位呈上升趋势,由6.33 m上升为15.97 m。在11月11日11:30,将10号的回灌量增大为28.27 m3/h,则10号井水位由1.20 m上升为2.21 m;同一时段内,9号井的水位无明显变化。

9与10号井同时回灌时,其井水位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相互的干扰较小,两个井的水位按照各自的规律而变化。一般认为到回灌井的距离越远,受到影响越小[21],因此建议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地区进行的人工回灌时,回灌井之间的距离应至少在75 m以上。

3.3 最大稳定回灌量

本次回灌试验于2016年11月5日开始进行,直至11月13日停止。回灌井为9号井,在试验过程中,通过控制管路阀门改变回灌量,以确定井的最大回灌能力。9号井的初始水位为-1.10 m,试验期间回灌流量Q和9号井水位变化见表2。

图7 10和9号井的水位历时曲线Fig.7 Water level duration curve of No.10 and 9 wells

表2 9号井回灌过程中的流量和水位变化Table 2 The flow and water level changes of No.9 well

9号井的初始水位为-1.10 m,在回灌量为29.14 m3/h时,井的水位抬升为1.83 m。随着回灌量的增大,井的水位不断上升。当回灌量增大为40.09 m3/h时,水位达到15.79 m,此时水位埋深为1.08 m,回灌井几乎被注满。为了避免回灌水从井口溢出,将回灌流量调小为38.09 m3/h,水位先下降为0.58 m,然后随着回灌的持续,水位又上升。为了防止井溢,不断将回灌流量调小,直至试验结束。

根据回灌试验结果,参照井孔最大涌水量的推算方法[19-20],分析回灌流量Q与水位升幅s为指数型:Q=a+blgs。通过图解拟合得出其关系为Q= 19.94+19.77 lgs(见图8),当水位上升至含水层顶板时,水位升幅s为4.79 m,此时9号回灌井的稳定回灌量为33.4 m3/h。

图8 9号井回灌试验的Q-lgs曲线Fig.8 The Q-lgs curve of No.9 well

图9 7号井回灌的渗透系数衰减曲线Fig.9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No.7 well

3.4 回灌过程中堵塞分析

3.4.1 潜水回灌井 在7号井的连续试验过程中,回灌井的水位始终低于含水层顶板,则7号井为潜水回灌井。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根据公式(1)计算。

(1)

式中:K为渗透系数,m/d;Q为回灌流量,m3/d;R为影响半径,m;r为回灌井半径,m;hw为回灌井水位与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H0为含水层厚度,m。

含水层堵塞导致渗透系数降低,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见图9,其变化特征:回灌前期逐渐降低,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分析渗透系数降低的原因为:(1)在回灌过程中,回灌井的水位较高,井附近的水力梯度大,水的渗流速度快,含水层颗粒介质发生了重新排列[24-25],使得含水层压密,含水介质孔隙减小,从而导致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2)现场回灌过程中,回灌水中含有少量气泡和悬浮物,使含水层发生了堵塞,降低了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利用Bianchi提出的概括性方程[26],描述回灌井渗透系数的变化情况,该方程可表示为公式(2)。

K=K∞+(K0-K∞)e-λt。

(2)

式中:K0为初始时刻的渗透系数,m/d;K∞为终点时刻的渗透系数,m/d;λ为经验参数,代表含水层的堵塞速度,h-1;t为回灌时间,h。

通过拟合求得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K= 40.61+ (64.85-40.61)e-0.03t,渗透系数的衰减并不严重,可以继续进行回灌。

3.4.2 潜水-承压回灌井 在9号井回灌过程中,井的水位超过含水层顶板(标高为3.69 m),在井的附近出现承压水流区,9号井成为了潜水-承压回灌井。根据公式(3)计算潜水-承压回灌井的渗透系数。

(3)

式中M为中粗砂层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

渗透系数的变化特征明显(见图10):回灌前期,渗透系数降低幅度大;随着回灌的进行,其衰减趋势逐渐变缓;回灌后期,渗透系数趋于稳定。分析渗透系数降低的原因为:(1)当流量较大、运行时间较长时,过滤系统的滤袋会出现破损的状况,导致悬浮颗粒物直接进入回灌井,引起含水介质发生物理堵塞,含水层渗透性能降低。(2)在回灌过程中,在9号井周围形成了承压段,水力负荷大,导致井的结构出现损坏,悬浮物进入含水层,进而发生堵塞。悬浮物堵塞一般在回灌的初期较为严重,在回灌后期,含水介质吸附悬浮物的能力较弱,渗透系数趋于稳定[27]。

图10 9号井回灌的渗透系数衰减曲线Fig.10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No.9 well

通过拟合求得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K=12.01+(46.54 -12.01)e-0.02t,9号井的回灌流量大,渗透系数衰减较为严重,这加大了回灌的难度,导致回灌井运行效率降低,因此需考虑进行抽水回扬,缓解含水层的堵塞情况。

4 结论

根据本区现场回灌试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区内普通回灌井的最大稳定回灌量为33.4 m3/h,反滤回灌井为18.03 m3/h,普通回灌井的回灌能力优于反滤回灌井。

(2)长时期进行连续回灌容易出现堵塞现象,采用间歇回灌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维持井的回灌能力。

(3)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将两个回灌井之间的最小间距设为75 m,回灌井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

(4)含水层发生堵塞时,渗透系数随回灌时间的衰减趋势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且潜水-承压回灌井的渗透系数衰减程度大于潜水回灌井。

(5)回灌流量的大小设定不仅要考虑井的渗透能力,还需考虑处理设备的运行能力,避免滤袋出现破损,导致悬浮物进入含水层。

猜你喜欢

渗透系数间歇含水层
充填砂颗粒级配对土工织物覆砂渗透特性的影响
酸法地浸采铀多井系统中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拟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水泥土的长期渗透特性研究*
煤层顶板承压含水层涌水模式与疏放水钻孔优化设计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完整井抽降水引起的侧向有界越流承压含水层变形解析研究
基于地层及水化学特征分析采煤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