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尽快实现技术融合促进中德创新可持续发展

2018-07-28胡秀荣

商情 2018年30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

胡秀荣

【摘要】德国于2013年4月推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掀起新一轮制造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与突破。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的是通过特殊政策和制度优势,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对照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本人认为中德之间既存在创新互补性又存在目标一致性。两国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包容借鉴,取长补短,尽快实现技术融合,促进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 技术融合 中德创新

一、德国的工业基础和工业4.0的提出

欧洲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先后经历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1.0时代、以电为标志的工业2.0时代,以及以信息科技为标志的工业3.0时代,使得拥有35万平方公里、仅8千万人口的德国成为当今全球第

四、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在欧债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表现突出,继续保持增长,被称为欧债危机的“救世主”。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其雄厚的、全球领先的工业制造基础以及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专业化、技术性道路,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树立“德国制造”这块优质、高效和创新的金字招牌。当今,全球5000多个著名品牌中,涵盖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足见其工业制造的实力。

尽管德国工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国际竞争的大格局和欧洲复杂的地区性局势,迫使德国的政治、经济领域的精英们居安思危。首先是自身需求,作为全球出了名的高福利国家,人口相对较少、增长放缓,工业制造的人工成本昂贵,需要赋予机器人高度智能以缩减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去年默克尔政府顶住压力,接纳100多万别国难民,体现了德国二战以来最大一次人道主义援助,但也不排除其在改善人口结构上,补充国内劳动力的企图;其次想继续雄踞全球工业制高点。德国工业标准在国际上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其标准化学会制定的DIN标准,权威性不亚于国际标准ISO,在其发布的3万多标准中,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采用。继续创新领跑,强化工业制造标准话语权,是德国力推工业4.0的又一个主要目的;再次为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等新经济体的崛起,给德国精英们带来了深深的危机感。因此,德国成立了“工业4.0工作组”,并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把此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身为物理学博士的默克尔总理把工业4.0的内容阐述为“数字科技”、“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三个方面,以此支撑从需求、定制、配送、维护整个产品生态链条,此解释可谓精炼独到。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政府社会管理非常精细,人们生活要求十分精致,行为处事也力求精准,这样的民族特性与领先全球的优良制造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而恰恰这种特性,也体现出古板、保守、不偏爱接受新事物的一面,比如在近几年兴起的数字科技,特别是大数据与智能物流的结合和应用领域上,远没有中国前卫和普及,相当多德国人非常惊奇于互联网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对中国制造的进步和发展速度刮目相看。

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互联网。据统计,2014年互联网经济在我国GDP中的比例迅速攀升到7%,占比超过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这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升级阻力重重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乐见其成并试图积极加以引导的局面。2015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布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介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i沙中国互联网+联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国“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ITFIN)、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历史上中国实际错过了工业1.0、2.0、3.0的三次重大机会,重农轻工,重农轻商,工业制造基础异常薄弱。难能可贵的洋务运动也很快夭折在清王朝的没落和军阀混战中。中国制造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也只是粗浅的模仿,通过短短4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有了高铁,路桥,大飞机,深海蛟龙号,空间站,北斗导航,等等,但高端制造没有像德国那样普及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质量基础薄弱,产品标准意识淡薄,在材料质量和工艺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特别是好多核心技术还是要依赖欧美等發达国家。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上所述,中德经济特别在制造业领域各自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增强自信和定力的同时,更应在战略目标、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人员素质等方面认清认准中德两国的差异性。

三、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德创新可持续发展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访德期间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工业4.0”成为两国发展合作的新方向。在很多领域里中德两国有着很高的互补性,中国的生产力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完美的组合将会开创制造强国和制造大国联合创新发展的未来。中国早己经摆脱了用“几亿件衬衫换飞机”的标签。而德国经过几百年的工业发展制造水平相当发达,但也需要信息化的新动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己经改变了原有的贸易结构,在此背景下,中德应积极创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多种科学、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

政府的层面:加快“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深度对接,德国有其技术优势,中国有资本和人力资源优势,更有规模巨大的市场。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不仅对中德制造业的升级有利,甚至对全球的制造业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的层面:两国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合作模式,共建研究机构,共同培养人才,发动企业参与研发,实现标准对接。还可以共同设立投资基金,推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转型升级。

民间的层面:据统计,去年中德互访游客超过150万人次,4万多中国留学生在德求学,双方建立91对友好城市关系。要促进中德民间进一步交流,这对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的层面:中国的艺术、设计和工业多年来深受德国的影响,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也越来越考虑中国文化、审美和消费倾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国之间深入开展文化交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能够进一步激发双方的文化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Z].环球网,2015.

[2]沈烈初.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J].中国机电工业,2015.

[3]李镜.解析“工业4.0”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J].现代商业,2016.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
中日贸易发展及展望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论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和信托公司推行债转股试点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