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的构建
2018-07-28寿焕云
摘 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动态管理涵盖教师人力资源分配使用、调节、激励、控制与开发的全过程。现代管理理论是构建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理论来源。以慈溪市为例,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谈教师资源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开发与激励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育优质均衡;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一、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所谓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就是针对教师的人与事的过程与服务的管理,根据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和学校内部以及教师个体因素的改变,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动态进行平衡与调节、分析与控制的管理机制。
(一)教师动态管理是高效、灵活的现代管理
动态既指管理者管理理念的灵活变动,又指教师素养的发展过程及教育方式的灵活变动。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兼顾弹性、创新和权变原则,针对具体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举措。动态管理机制是对传统的教师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强调管理者管理观念应将柔性与传统管理方式的刚性相结合,同时将现代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过程。
(二)教师动态管理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
学校以其培养人的特殊社会组织性质,决定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本管理。动态管理机制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的人才。”现代管理制度强调实现个体价值和对每一个成员的全方位多元化关注,为构建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构建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指出:“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从单一重视知识掌握,向复合型、素质型转变,教师由简单的“教育学知识+学科知识”模式,过渡为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兴趣爱好的综合型、人本型的教育者,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奠定基础。动态的教师管理機制正是基于教师个体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最大发挥,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内在潜能,通过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二)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是促进公平教育的基础
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以实现高效、灵活管理为目的,把教师资源的分配进行优化整合,增强管理的公平、效率,是对现代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发展,为新时期教师管理指明了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存在自然差异,造成区域内中心(及城区)学校教师数量超编,优质师资集中,而村镇特别是农村偏远学校骨干流失,甚至部分学校严重缺编。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剧,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稳定导致现行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传统的教师调动机制已不能满足教师合理配置的需求,只有实施教师动态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当地的教师资源,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三)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是完善改革制度的要求
目前正在实施的是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以及教师职务岗位聘任等级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铁饭碗”“平均主义”“终身制”等观念,改变了传统的“班位”模式,为全面构建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但要实现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仍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困难,就需要多措并举,通过多种机制有机配合来完善改革制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活力。
三、我市中小学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构建的探索
(一)探索轮岗交流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慈溪市率先在2011年出台《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教师轮岗制度的试行意见》,探索建立域内中小学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轮岗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克服职业倦怠、丰富工作经历以及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2013年,我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引导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初中超编教师向本镇(街道)缺编小学流动。以慈溪市坎墩街道为例,2013学年超编初中教师到小学任职情况如下表:
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科学、合理、有序的交流机制,进一步优化全市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化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发挥教师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益,保证了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市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为目前全国正在推行的“县管校聘”改革制度提供了许多经验,并为实施这一制度奠定了基础。教师流动虽然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才活力,提高资源效率,但同时必须看到,全面实施“县管校聘”要有充分的思想保障,克服传统的惯性思维;要统一明确对象,形成流动制度;要有合理的区域范围,落实相应的政策保障。
(二)建立乡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和谐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应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完善教师招录办法,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教师岗位“定校”“定岗”公开招聘。如慈溪市教育局公开招聘2015年小学教师数情况如下表:
加大偏远地区缺编教师的招聘数量,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三)构建成长发展机制,提升多元化的教师素质
动态管理机制包含教师素养的提升发展的含义,教师素养随着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更新和充实。动态管理机制也只有不断开发和挖掘教师的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体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市以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满足建构多元教师素养结构的需求,为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新教师成长工程,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目前,全市正在构建名校长工作室6个、名教师工作5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的慈溪“三名工程”,以“本土孵化“的方式培养一支慈溪教育强军。
(四)围绕教师心理需求,健全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它的本质就是自我完善,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1.建立良好的激勵机制和奖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市实施中小学“名师工程”已有二十余年,市级形成“教坛新秀—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名教师名校长”梯级人才建设机制,在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等骨干教师评选中不断有新的突破。目前,我市的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名校长、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首席教师、宁波市名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及骨干班主任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在宁波领先、省内知名的名师名校长骨干队伍日益壮大。为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机制,2015年4月,我市确定65人为慈溪市名特教师培养工程指导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由名特教师和培养对象双向选择进行培养,探索一条“名师带教”的教师培养培训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充分发挥了我市各级各类名师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引领、示范、辐射的积极作用,为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的提升。
2.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在实践中成为教育行动研究者,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我市坎墩、胜山两镇(街道)于2010年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发达地区乡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研究》,参与教师326人,立项大小子课题多达128个,涵盖中小学各年段所有学科(包括学校层面的各个领域)。据“均衡优质发展研究”总课题结题报告汇总统计,这一轮已论证通过106项研究成果,其中30项获评宁波市级优秀成果,14个课题组与18位教师获得科研先进荣誉。获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教育学会及宁波、慈溪教科所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经过前一轮的研究实践,相继在2014年开展了第二轮延伸研究——《种植幸福,收获希望:沿海城镇学校幸福教育的探索》联合研究课题,有500余位教师参加,收获了135个课题成果。正如国家督学、浙江教育学会张绪培会长所说的那样:“实践证明,通过教科研,不但让我们找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校长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2017年底,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两镇(街道)深化研究课题《基于全人理念的农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并通过论证。在共同实践研究的氛围中,让广大教师不断获得工作和科研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精要(原书第六版)[M].韦福详,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徐大卫.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实践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3]钟启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4]李庆品.浅论中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14).
作者简介:寿焕云(1963.1—),男,本科,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坎墩街道教育办公室,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编辑 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