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性阅读指导策略
2018-07-27廖洁
廖洁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知识能力的积累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閱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实际情况是,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少,分析能力较弱,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困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并改变向学生单方面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展开自主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最终可以让学生实现从“要我阅读”到“我要阅读”的转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有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乐趣所在,并喜欢上阅读,主动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阅读
小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将自己比作探险者、研究者或者问题的发现者。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和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可以唤醒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和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二)营造阅读的氛围
教师应每周开设阅读课,课堂形式是把孩子们带到阅览室去读书,而不是让学生从家里带书到教室里读。教师应把学生阅读向深处推动,让每生每学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把这本书放到阅览室,一年之后收回,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教师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定期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所得写下来,激发兴趣,推动阅读的深化,这样使阅读不流于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又是对他们阅读的一种鼓励。
二、为学生研究性阅读提供指导
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外,还应让学生学会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把研究性阅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会主动学习,获得更深的感悟。
我们能找到很多关于学生生活、传递人文性的阅读文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时,首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讲述自己难忘的回忆或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道理。其次,让学生找出阅读课文中各种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写作的章法和技巧,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感悟。最后,让学生针对阅读中的疑惑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另外,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推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把握,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或有感情地朗读,或改编成小的节目进行表演,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研读阅读打下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有深度的阅读
为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研究性阅读,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并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在实现学生深度阅读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对学生产生更多启发,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和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对于那些在阅读中常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学生,要及时地为他们指明方向,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提高深度阅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因为有了教师有效的指导,阅读会更顺畅,思考的广度和宽度会拓展,才能学会真正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会更好地融入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学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会有更多独特的见解和感受,真正实现自主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研究性阅读。
四、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学生在同时阅读一篇文章时,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时,不要让学生总是被动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情感得到丰富,在阅读中展开各种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就是学生张扬个性和释放自己潜能最好的一个平台,交流讨论得越深入,学生就越能发现阅读的乐趣,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更立体的解读。
总之,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先进理念,关注相关实践案例,要让学生在一个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进行阅读,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阅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中,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黄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