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2018-07-27刘建成
刘建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探究能力、人文素养等,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备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建立在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依托于语文教学实践。高年级学生正是积累语言、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价值观、情感态度、探究能力会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如何紧扣语文学科特点,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践行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主动质疑能力
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能针对所学课文提出疑问和看法,并运用沟通合作的方法探讨问题。如在学习《白杨》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巧妙发问。于是有学生提出:“作者在课文中共有几处写了爸爸的微笑和沉思?”学生能够提出此问题,可见其对课文语言有细腻的感知。师生经过交流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发问,又有学生问:“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因为什么?这次沉思和第二次是否有关联?爸爸第二次微笑又是因为什么?”此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对文本展开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并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文本,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长期驻扎在我国边疆及建设边疆工作者的歌颂。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题目质疑,初看题目《白杨》,你第一印象会觉得此篇课文是描写景物的吗?细读课文之后,你会发现本文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质疑提升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并在解疑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踐行核心素养理念,培养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素材。在语文课堂,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其参与探究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困难时,教师不要过于心急,而是巧妙引导,以层层揭秘形式开展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圆明园应该保留废墟还是重新修建?”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开放性问题感兴趣,但想回答好此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材料依据,才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为此,笔者巧妙设趣,并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材料,第二天进行课堂辩论,不少学生为了在辩论中获胜,课后主动搜集八国联军侵华和圆明园的历史,然后融入自己的观点。第二天,笔者及时展开辩论赛,有的学生认为重建圆明园能激励后人,有较强的感染力,更是一种保护行为;而不赞成重建的学生则认为废墟的作用不可小觑,能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学生激烈的辩论正是学生思维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辩论中,当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笔者及时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积极的探究态度才能在辩论中获胜,这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
三、践行核心素养理念,培养语言实践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生活实践则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思想渗透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以文本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珍珠鸟》时,这篇课文中心思想是最后一段“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这种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有一定难度,教师需借助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感作为感悟切入点,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信赖他人或被他人信赖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将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还可以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信赖。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感情,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可以说,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平台,而融入语言实践中的生活感悟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感的重要过程,既能让学生收获成长的正能量,也能提升其语言实践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动向。践行核心素养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培养素材,主动搭建学生成长的探究平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质疑的探究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五小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方法研究(FJJKXB17-279)”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