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分析*
2018-07-27喻洁
喻 洁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一、《中文》(初中版)简介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中文》(初中版)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组织编写的为适应中级汉语程度的海外学生的教材。这套教材的主要教学对象为海外华人华侨青少年,因此教材既要遵循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到海外华人华侨青少年的第一语言背景。[1]基于这一基本定位,这套教材在课文选编、词汇教学和练习设计上均希望做出一定的创新和突破。本套教材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将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中文》(初中版)教材中所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块:即对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法、文化大纲的研究。
文化教学方面,目前最主要的观点是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项目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2]。这种观点由张占一在《汉语个别教学及教材》一文中提出。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划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的观点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代表人物有魏春木、卞觉非。
到了90年代,“非语言文化因素”也得到了普遍重视。张占一将这一内容纳入“交际文化”。1992年,吕必松、赵贤州先生亦将“非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补充进其定义中。
文化教学法方面,“文化导入说”目前在教学界最受重视。导入法包括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等四种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大纲的研究方面,目前国内仍然没有制定统一的海外华语教材文化大纲,但有不少学者对文化大纲的编订提出了意见。
“文化大纲”的“项目化”,“量级化”或“等级化”[3]的要求在90年代开始出现。张英则在《“对外汉语文化大纲”基础研究》中提出,制定“文化大纲”“一是充分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这是尊重理论的问题;二是作为对教学的指导,‘文化大纲’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尊重实践的问题。”[4]
本文在将文化项目分类时主要采用张占一“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观点,在研究《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教学法时采用导入说。并以此为落脚点,试图对“文化大纲”和海外华语教材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分类
关于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内容和分类,影响最大的观点是将“文化因素”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张占一认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称之为‘交际文化’。”[5]
随着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项目,因此,这一理论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汉语教学界专家的认可。
三、《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概述
结合以上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本文对《中文》(初中版)的结构及其所涉及的文化项目做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总结分类:
本文结合从《中文》(初中版)主教材中收集得出的资料,并引用张占一、陈光磊等人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项目的分类方法,将文化项目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大类,并向下分出若干子类。
本文将《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进行了分类总结,将《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统计如下:
表1 《中文》(初中版)文化项目分类总结表
四、《中文》(初中版)文化导入方法
如何合理地将文化项目导入教材是除选取哪些文化项目之外的另一个大问题。本文对《中文》(初中版)的文化项目导入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列出以下几种主要导入方式:
(一)以文化点为课文话题
以文化点直接作为课文话题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特定文化点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认识。《中文》(初中版)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文化导入方式。《中国书画》(第五册)从中国传统书法、中国画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材料、题材、著名书法家、画家都做了详尽介绍。
(二)课文直接导入文化项目
除了直接以文化点作为课文话题之外,《中文》(初中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文化点直接导入课文之中。编写组在编写和选取课文时,大量课文中本身亦含有直接的文化项目,特别是一些诗词或地方特点的导入。举例来说,第五册第二课中提到古诗《夜雨寄北》,还导入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课文表现的主题为文化项目
一些文化项目,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在课文中往往以表现主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简单以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
以《男孩和树》(第六册第二课)为例,课文表现的主题是如何尊敬父母,体现了中国的家庭观和“孝”这一文化内涵。
(四)文化因素需要通过情景对话说明
有一些文化项目需要处于特定的情景当中才能表现其文化含义。《“很好……但是”先生》(第二册第四课)文中的“很好……但是”先生要求学生上课发言时要举手,这是中国课堂礼节中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遵守纪律的做法。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课文中设置的这一情景能够使学生对中国课堂纪律有所了解。
(五)图片、表格导入
利用图片、表格导入文化主要是指以图片、照片、表格导入文化项目,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是一目了然,使学生能够对此文化项目产生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少林寺》(第五册第十课)中导入了三张少林寺的照片,各个不同的拍摄角度下的少林寺能使学生清楚看出少林寺的外部特征,而少林寺武术队的照片则更是能让学生对中国功夫产生初步印象。
(六)课文通过课后注释解释、说明文化因素
《中文》(初中版)的课后注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词语的用法,补充的语法知识,介绍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专有名词解释。
(七)课后练习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中文》(初中版)的课后练习中也存在不少文化项目的导入。如《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第二册第九课)的课后练习中,编者打乱动画片画面,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进行排序,这对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有极大的益处。
五、《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评价
为能够准确分析《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本文以现行的中文考试(包括新HSK考试、AP中文考试)、国外语言文化大纲以及语言教学大纲为标准,试图对《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从宽度、广度、导入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一)突出价值
通过中文考试(包括新HSK考试、AP中文考试)、国外语言文化大纲以及语言教学大纲的分析,本文认为《中文》(初中版)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价值:
《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多种多样,种类达11类,共284个项目,文化构成比较齐全,但是也有交通、婚丧礼庆、经济司法、对外关系、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这几类没有出现。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既有唐诗、宋词、元曲、《论语》等古代文学名篇,也有出于现代名家之手的优秀作品如席慕容的《故乡》等文章,还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而进行了改写的优秀散文,如朱自清的《母鸡》。
在课文体裁的编写上,除了大量的优美散文,还有现代诗如汪国真《感谢》、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有书信体的《发挥你的优势》等,甚至还有现代童话如郑渊洁《世界上最后一个鸡蛋》,附录中还出现了中国多种应用文格式。
在具体文化项目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如戏剧、书画,也有中国现代文化项目,如课文对上海、广州的介绍。同时,《中文》(初中版)的编写以主流文化为主,较多地介绍了汉族人的生活和作品,但也适当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
在课文以及阅读课文的内容选择上,《中文》(初中版)安排了一部分经过翻译或者改写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中国作品中,这种做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以第三册第六课《哈里·波特与凤凰社》为例,文中小天狼星布莱克死后,“卢平不放手,‘已经没有办法了,哈利……没有办法……他走了。’”卢平用“他走了”来代替“他死了”,属于中国文化中的委婉语,避免了“死”这一不吉利的字眼。
在文化项目的详略安排上,《中文》(初中版)也做到了详略得当。一些课文集中对一个文化项目做了介绍,如每册第12课《中国龙》《中国菜》《中国民族》《中国茶》《中国书画》《中国戏曲》,都选择了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做了具体的介绍。同时,在别的课时中,也插入了较多的文化项目,有些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些只是一笔带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所考量。
《中文》(初中版)文化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直接以文化项目为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文化项目,课后练习中的文化项目导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而间或插在课本中的图片照片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导入方式对学生学习文化项目有积极作用。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中文》(初中版)虽然有上述优点,但是同时,《中文》(初中版)在一些问题上也显得稍有不足,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的文化项目不平衡
经过统计,《中文》(初中版)中出现的文化项目有较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分别为:
(1)教材中知识文化远远多于交际文化。
在知识文化的导入上,《中文》(初中版)较好地做到了系统性的安排。从每册第七课直接以中文优秀作品为课文、第十二课以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为课文主题的安排可以看出《中文》(初中版)对知识文化的导入是有意识的、有选择的。
但与之相对的是,课文对于交际文化的导入则稍显凌乱,交际文化项目散在每篇课文中,显得不成系统。
(2)非言语交际文化比重过小,一些文化项目不符合海外学生的价值观。
在一些文化项目的处理上,《中文》(初中版)没有注意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以第二册第五课《侦探与小偷》为例,课文中有一句为“大侦探倒是宽宏大量,并没有把他抓起来交给警察局。”事实上,许多国家法律意识极强,这样私下释放小偷的行为根本无法让学生理解,甚至会让学生误解中国文化中的“宽容”观念。
2.导入文化项目时传达方式不够妥当
《中文》(初中版)整体上来说是非常严谨的海外华文教材,但是在一些小的方面仍然免不了有疏漏,例如文化表述错误、传达方式不当等问题。以第三册第五课《国王和阿凡提》为例,阿凡提以种金子为由,让国王给了他很多金子,但阿凡提将金子送给穷人,并告诉国王说金子干死了。阿凡提本是一位智慧超群的人,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但是由于背景知识不清,课文并没有写出国王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显然让学生对中国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误解。
六、结论
作为一套新出的海外华语教材,目前对《中文》(初中版)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文化项目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中文》(初中版)教材,这只是所有研究中的一个开端,该研究可能会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如何从多方面对这套教材进行分析还需要努力探索。从评价标准来看,虽然《中文》(初中版)在文化项目的处理上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但是总体来说,《中文》(初中版)整套书籍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哲理性。《中文》(初中版)中的文化项目涉及面广、详略设置合理、导入方法多样,注重了综合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虽然目前学界对该教材的文化导入存在争议,教材在文化项目设置上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随意性、在文化项目的安排上在系统性和规范性方面有所忽略。但相对来说,该教材还是一部优秀的海外华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