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伟大旗帜 打赢云南脱贫攻坚战*
2018-03-28刘会柏
刘会柏,陈 敏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行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对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云南省而言,高举伟大旗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艰巨性尤为突出。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即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而言,贫困问题尤其突出,云南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极其必要性、特殊重要性、异常艰巨性十分凸显。
第一,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全国扶贫开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云南还有44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129个县中有88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因此,云南决胜脱贫攻坚,对于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云南的脱贫攻坚,对于维护西南边疆国家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也是多民族文化生活交融的一个汇聚地,同时也是各种反华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的一个主要通道。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宗教安全问题突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就不仅仅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伟大斗争,也是筑牢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宗教安全乃至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第三,云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斗争具有异常艰巨性、复杂性,具有不同于其他省区的内在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民族特性。我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7%,是全国民族自治州最多的省份,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9个“直过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多方面制约着他们向现代社会迈进。
第二,“双重西部”特性。云南省属于只与西部相连、位于内地且又有国境线的“双重西部”省区。加上“多民族”“边境线长”“山区面积大”“县级数目多”“贫困面广且程度深”,构成了所谓的“‘双重西部’边疆民族省区”特殊省情。周边交通便利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辖区内地广人稀、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公共服务成本高、领导区域幅度大,因此,扶贫脱贫内生力孱弱,现代化建设步伐举步维艰。
第三,“经济欠发达”特性。2014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2814.59亿元,在全国所占份额仅为2.01%,人均生产总值为27264元(折合4438美元),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8.59%;2015年,我省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49992元的59.6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拥有量(1.08万元),在西部省区排名倒数第二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2%,比全国平均数40%低近10个百分点。就经济发展主动力的创新驱动情况而言,2014年云南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85.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7%,远远低于全国2.05%的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7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794项,仅占全国签订的技术合同总数的0.94%;2015年R&D经费支出109.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80%,远低于全国2.07%的水平,每万人专利申请数3.71件,在西部地区排名倒数第一,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2.46件,尚不到四川的三分之一,也仅有贵州的60%。从医疗卫生之健康服务平台来看,2015年我省每万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数为48.08人,在西部地区排名倒数第二位,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9.26张,在西部地区排名倒数第四位。可见,我省产业振兴平台、教育智力平台、创新驱动平台、健康服务平台均比较狭窄,经济力量薄弱、公共事业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发展水平的低层次。
经济力量的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方面造成扶贫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造血能力明显孱弱;另一方面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投入捉襟见肘,既总量不足,又效率低下,扶贫脱贫的外源动力不够、输血机制脆弱。反过来,由于脱贫的困难,加之因病陷贫、因病返贫、因老致贫的再贫困问题,失学、辍学以及教育、文化、技术的匮乏所带来的隐性贫困问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变弱,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经济发展理论的要义,也反映了“扶贫脱贫——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律的本质属性。
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在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彻底的、先进的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现实的批判即“改变世界”的伟大社会实践,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保证,更离不开彻底的、先进的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在强调物质武器的同时,特别强调先进理论的重要作用:“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P31);“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30―31)在马克思看来,彻底的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群众的精神武器,原因就在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31);而先进的理论则是人的解放的“头脑”和“精神武器”[1](P35),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彻底的理论正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恩格斯也强调正确的理论认识对于实践发展的积极指导作用,他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P467)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武器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始终坚持用科学的彻底的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民,这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改革和建设伟大成就、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因此,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而对于处于扶贫攻坚战主战场的云南来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伟大旗帜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三
高举伟大旗帜、决胜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向贫困决战的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积极推进、有效开展这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所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必须始终坚持、灵活掌握和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既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决胜脱贫攻坚、做好扶贫脱贫各项工作的前提。首先,顺利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和各项子系统工程,有效解决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任务,必须从国情、省情、县情、乡情、村情、户情的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尊重客观规律一定要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一定要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机统一起来,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办法来,力戒想当然地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与继承、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等层面、领域和维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南和方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新形势下决胜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指南和指导方针。
第一,教育: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习近平同志扶贫工作论述中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抚智”,要“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笔者认为,教育先行战略(人才资本积累优先战略)应该成为云南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之策、长久之计。教育工作、人才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当前,我们亟须从“经济弱省”这一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谋划通过教育先行来实现人力资本积累超前发展的策略方针,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旨在保障人才资本投入优先保证、人才结构分布优先调整、人才体制机制优先创新的制度安排、计划方案,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
第二,精准:扶贫脱贫的核心要领。精准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扶贫开发工作只有精准,才能有效,脱贫才会实现。一是各地方尤其是基层党委和政府要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上出实招、下实工,要切实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流程(对象识别→帮扶服务→动态管理→绩效评估→成功脱贫→跟踪反馈)的科学机制;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形成涵盖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生态补偿、资产收益、教育服务、医疗健康、五网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比较完整的精准扶贫公共政策体系。一方面,政策体系要在全省范围内保持同级别的政策强度;另一方面,因致贫原因、脱贫条件千差万别,要允许和鼓励各级、各地扶贫单位因地制宜、因人定策,灵活开展个性化扶贫工作。
第三,善治:精准脱贫的政治逻辑。新时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是一项政治行动,要如期取得根本性胜利,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逻辑。笔者认为,这个政治逻辑就是善治,就是治理的现代化。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基于公共利益目标运用多样化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协调管理的过程和活动。而所谓善治或曰治理现代化,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状态、治理活动、治理过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治理现代化,深刻蕴涵了法治、德治、自治等多元规约机制,全面覆盖了执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只有全面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失范现象,这种失范现象主要和集中地表现为精英俘获问题,即乡村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获得了本不属于其自身的公共资源或收益,或自己所在的村庄获取到与其贫困状况不一致的扶贫资源。精英俘获一方面导致了扶贫工作内卷化的发生,即扶贫资源的越来越多的投入,却并没有换得贫困人口的相同比例的减少,包括扶贫资源在内的众多社会资源以及社会资本越来越聚集于精英群体,不仅扶贫初衷、目标背离,减贫脱贫负担反而加重;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化了形成和维系结构性贫困的利益关系、社会结构,从而导致了相对贫困的再生产(代际传递),加剧了贫富悬殊。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它导致了社区内公平和正义观念的扭曲和异化,导致了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的流失。精英俘获的产生、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厚的客观基础,关涉到了政治体制、权力结构、基层民主、经济效率、公民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政、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德治、共治、自治的多元整合作用,践履善政、善治的政治逻辑,才能逐步从根本上克服扶贫开发实践中的种种乱象,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活动也才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主旨和目标下的规范、有序、合理、正义。唯此,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