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2018-07-26高梅菊苏本可王波
高梅菊 苏本可 王波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病程>1年;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愿;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无肿瘤疾病者;知情并自愿接受治疗[6]。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近期服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有其他关节炎等患者[7]。68例患者中男26例, 女42例;年龄31~58岁, 平均年龄(40.5±5.8)岁;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6.5±7.8)年。
1. 2 方法 X线平片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拍摄双手腕关节的X线正位平片, 使用GE公司提供的X线机作为检查的仪器, 由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放射科医师进行操作,阅片可采取双盲法来实施[8,9]。
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仪器使用GE公司提供的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全部患者均取俯卧位, 双手平放并举过头顶,使得手背位置固定, 领掌骨和指骨处在同一个平面, 对其左右腕关节分别实施扫描成像[10]。此次研究成像层面为轴位和冠状面, 扫面序列为SET1WI冠状位[重复时间(TR) 350 ms,回波时间TE 13 ms, 矩阵510×250, 厚度2 mm, 间隔0.2 mm]、SET2WI冠状位(TR 1500 ms, TE 56 ms, 矩阵460×206, 厚度5 mm, 间隔0.6 mm)以及轴面, 将30 ml的生理盐水使用注射器注射静脉, 对比剂15 ml手推射入, 立刻实施扫描与延迟15 min之后进行SET1WI扫描, 2次采集, 连续成像[11,1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观察患者滑膜炎、骨侵蚀性损害、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等敏感度[13], 并作比较。用问卷调查模式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分析,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68例患者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磁共振成像对滑膜炎、骨侵蚀性损害、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的敏感度明显高于X线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68例患者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满意度比较 68例患者对磁共振成像检查满意度95.59%明显高于对X线片的76.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68例患者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n(%)]
表2 68例患者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满意度比较[n(%), %]
3 讨论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原因尚未清楚, 该疾病主要以慢性、对称性侵蚀性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14,15]。早期诊断再配合相关治疗可延缓关节畸形以及功能丧失时间,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6]。X线检查对滑膜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等软组织病理显影敏感性较低, 对类风湿关节炎评估不够全面, 早期诊断价值不高[17]。磁共振成像属于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无创、新型检查技术, 相对于X线平片有着更高的组织分辨率[18]。扫描过程中可全方面扫描冠状面、轴面位等, 能清晰的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以及病理变化, 包括滑膜炎、骨侵蚀性损害、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等, 是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9,20]。杨玉萍等[16]对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通过选取4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研究, 分别予以X线片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 观察滑膜炎、骨髓水肿、骨侵蚀性损害、腱鞘炎以及关节积液等情况, 结果显示X 线检查只能显影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侵蚀性损害及关节积液, 而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显影滑膜炎、骨髓水肿及腱鞘炎, 且仅腱鞘炎检出率与 X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分别实施X线片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 结果显示磁共振成像对滑膜炎、骨侵蚀性损害、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的敏感度明显高于X线片(P<0.05);患者对磁共振成像检查满意度明显高于对X线片满意度(P<0.05), 研究结果提示磁共振成像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显著, 相比较于X线平片更早、更多的检出滑膜与骨的改变, 有着更高的敏感性, 与前人的研究大体一致。
综上所述, 磁共振成像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显著, 可客观准确的反应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