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2018-07-26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级中学周如明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级中学 周如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需积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还应致力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标,便需理论结合实践,如此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理性及创新思维。本文将基于再创造教育于初中数学课堂的运用,以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进而切实促进学生数学创新及理性思维的发展。
一、在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将情境创设的方式运用至初中数学课堂,其目的恰好也是为了能在创设特定的数学教学情境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情境。与此同时,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学习而言,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将是最有利的辅助,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务必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又能切实促进学生构建属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当然,要想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余还应参考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如此方有利于良好活动氛围的营造,继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如当进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首先要求学生列举自身身边的事物中有哪些具备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并思考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实际面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且当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摸索的时间与空间后,其创造力与探索精神亦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循序渐进地引导,分层指导再创造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价值观正处于成型的基础时期,加之不同的学生的生长环境均不尽相同,故即便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无论理解或思维都可能不在同一层面上,这样的客观现实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巨大考验。此外,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反应均可能处于不同层次,故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的反应速度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距。对此,若教师欲全面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则必须对每一名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将容易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到每一名学生各自的差异外,还需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之后再基于问题进行思想的再度创造,如此方能确保理想的教育水平。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老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分层指导,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其中,针对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老师可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够识别图形的全等、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针对数学水平中等的学生,老师需指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针对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不但要求其掌握前面几项内容,而且还需要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并能够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鼓励猜想实践,加强方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尤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故为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断开拓自身的思维空间,并勇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质疑,这便如同一位伟人曾经提到:“若能将猜想、推理等思想更积极地运用至数学教学中,则势必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数学的发明过程。”简言之,即数学发现的过程,其本质便是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以及猜想中得出。而若学生能深入了解到数学发明的本质,再辅助正确的辅导,则势必能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继而在体验数学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知与再创造精神。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时,老师可合理引入学生身边的问题: 如图1,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是左拐30°,那么第二个弯应朝什么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图1
本次活动应关注的问题是:一是不改变方向,在数学中的理解应是什么;二是在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什么问题 ;三是如何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再创造。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便是要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研究与尝试,并积极汲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其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至于再创造学习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则需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其要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更新总结与研究,以摸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此方能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