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设计家常课也可以很精彩
——以人教版《9加几》的教学为例
2018-07-26重庆市两江新区花朝小学校
重庆市两江新区花朝小学校 刘 燕
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观。新课标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认知。可见数学学习并不一定要求孩子都能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只要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有所发展形成自己的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分层次的教,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梯度学习,让学习的过程体现出数学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形成技能。
一、分层次地教
在新授课时,我们可以把复习题作为第一层次把新授例题作为第二层次。在9加几的新授课中,笔者设计了闯三关的复习题,并通过三关的设计把复习题分成了三个层次。
2. 10+1 10+3 10+7 10+9 10+4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 9+(1)= 9+1+3= 9+1+6= 9+1+7=
师:为什么你能算得这么快?
第一层次是帮助学生回忆数的分解,加法计算就是以数的分解为基础的运算,在复习分解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对于一个数分解为1和其余部分的这种分解,强化分解中产生的1,有利于后面在9加几的加法中利用后一个加数分出的1和9进行凑十的教学。
第二层次口答10加几的加法,学生在认识11~20的数时就经历把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过程,所以在这里进行口答即是对已有的计数规则的复习,也为9加几的凑十相加提供算理的基础准备,有利于后期学生利用前期知识结构说清楚算理。“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就是对10加几算理的挖掘,理解为“1个十和几个1合起来就是十几”。
第三层次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连加的算式,但是通过观察学生就能发现这些连加算式都是9+1再加几,其实这就是9+几凑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以复习题的形式出现就是为了联系前后知识,让学生用前面学习的连加的计算来理解今天要学习的9加几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能算得这么快?”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计算的方法,感受凑十计算的便利,体现算法优化的思想。
二、有联系地学
进入新课例题后,学生其实对9+4=?的计算结果已经有所了解了,甚至有学生已经能够准确的知道9+4=13。由此可见能正确算出结果已经不再是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而“凑十法”作为20以内计算的重要方法,不仅是优化方法更是在凑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实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载体。因此笔者在此处花了比较大的功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凑十法”。
9+4的计算出现后,学生中就有能计算出结果13的学生,教师因势利导追问,“他的计算结果对吗?”这时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判断这个结果是对的了,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不是很清楚,甚至还有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结果到底对不对。因此追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一摆,并说给同桌听一听。”这里对学生提出了算理的要求,并利用学具进行算理的解释也是人教版教材提供的学习思路。学生以学具操作为支撑,能够经历凑十的过程,了解“凑十法”,同时也会出现“接着数”的方法。因为“凑十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优化方法,因此笔者尝试联系前面的复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对于喜欢“凑十法”的学生接着问“你为什么喜欢凑十法呢?”“前面有没有凑十法的练习呢?”回头看学生就很容易找到9+1+3与9+4的联系,通过9+1+3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答9+4这道题。数学知识的内化和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转述出来。尽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9+1+3理解了9+4的算理,还需要通过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摆学具说一说的活动来达到内化理解算理的过程。
在学生已经能用“凑十法”解决计算问题后,笔者又用9+29+3和9+6实例让学生加深印象,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这些题。这些练习结束后,教师提问:“观察一下这几道题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出此类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法都是“凑十法”为今后学习类似问题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计算方法的模型,也为本课的算法技能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有深度地练
对于数学课而言练习的设计尤其要凸显层次性和梯度,要让所有学生都有题可做,有话可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的计算类课,如果仅仅只是反复的练习题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产生学习的厌烦情绪,因此设计有趣有层次的练习就成为数学家常课教师的基本功了。
第一层次:碰碰车
两个数字的汽车相撞,撞出一道9加几的数学题,学生抢答说结果,教师追问算理。
第二层次:开火车
()+9=169+()=189+6+()
有逆向思维的题在其中需要对9加几的计算进行加工,从心理认知来说难度更大,要求学生开火车,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调控,让能答的学生来答题。
第三层次:我会想
9+()=1()
这里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把9加几的进位加法进行梳理,发散思维看看都有哪些,有分类思想的渗透,同时也感受和的十位数字是1,因此这里的9加几,最大是10,最小是1,通过对最大、最小值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域的区间,为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积累经验。
虽然只是一节家常课,并没有更多的精美课件,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操作习惯、思考习惯的培养是这节课想要传递的关键,好的数学教师是能上好每一堂课,在每一节看似平常的家常课上,让学生都能有知识的收获,技能的提升,习惯的优化,兴趣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