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2018-07-25陈武萍
陈武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乐学善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增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师生的共同向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有愈发严重之势[1],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十分不利。在此,借助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三步法”。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关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与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他的哥哥在全国重点大学就读。小关在初中时,仍然是父母眼中的乖儿子。上了高中后,一方面与初中时的同学称兄道弟,结交社会人员,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另一方面,据其父母反映,小关在上高中后性情大变,脾气暴躁,缺乏耐性,在家拒绝与父母沟通。在小关身上,反映出学习态度消极,并且伴有逃课等厌学的问题。
二、促进乐学善学“三步法”
1.立足学生主体性,探寻“真问题”
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尽管对于厌学问题的解决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对厌学问题产生根源的反思:学生的主体性。也正是“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才长期没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2]”。以小关为例,小关认为读书没意思,学校约束大,再读下去也考不上心仪的大学,还不如到社会上早点学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小关成就感低,缺乏自信,社会认知不足,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为了打破这种习得性无助,可以采用谈话法,通过目标设定,增强学生信心。在谈话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通过“为什么”来追究学生的“失败”,因为这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只会加剧学生的糟糕体验,使学生更加沮丧。应通过对学生的目标指引,寻找解决之道,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并为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而做准备。
2.建立达成目标的五级梯度
小关对学习丧失兴趣、想辍学,这种厌学心理非一朝一夕产生。他认定考上心仪大学的目标与他目前的状态之间有一段较难跨越的距离。对一个要离开学校,丧失自信的学生来说,苦口婆心的劝说收效甚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那么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目标。而小关的情况特殊,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性,懒惰散漫,那么采用终点直达式方法不太符合小关的实际。为此,可尝试采用五级梯度法(见表1),在到达目标的过程中设置多级阶梯,并跟踪观察小关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3.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认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导致自我不协调,孩子会为了得到积极关注,去取悦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条件,并将这些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那些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就会被淡漠、疏远和遮蔽。这样,个人就变成了自己的‘重要他人,自动地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他人成了自我,真正的自我反而被排斥[3]。”罗杰斯将无条件积极关注运用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借鉴作用。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发展自己的潜能,进而获得自信。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中说:“孩子们应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既不是活在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期待中,也不是那些自认为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家为他们设定的目标中。所有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干涉或指导只会培养出一代机器人[4]。”这很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对于教育,到底应该更关注什么?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应该更为关注学生本人而不只是学科,凸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与小关母亲的谈话中了解到,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关注问题本身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极易使孩子产生不被信任感、被约束感。
“核心素养的框架不可过度泛化而无所不及,使得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又不可过度抽象从而带来实践中的悬置化[5]。”小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此时犯错很正常,而且在纠错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有耐心,允许他们犯错,并在他们犯错时及时提供指导或支持。
三、反思
面对厌学的学生,首要的不是“怎么办”,而是回应“为什么”。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建立一种多层阶梯式支架,耐心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克服厌学情绪,自信地通往乐学善学之路,真正获得主动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參考文献
[1]张夫伟,苏春景.学生厌学的根源及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J].中国特殊教育,2014(8):93-96.
[2]邵新平,张新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变“厌学”为“乐学”[J].江西教育科研,1995(5):25-27.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英]沃恩.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视角: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6):3-16.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