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7-24钟丽娜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钟丽娜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感受“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综合性品德修养,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充分贯彻与落实了“新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因此,教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牢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念,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以及他们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目标相统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道德思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65-02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集品思、自然与社会为一体的整合性学科,旨在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对学科中社会生活常识的学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规范、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修养、社会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思辨能力。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组织设计利于学生养成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知道关爱他人的相关教学活动,同时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重视、尊重、关心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思辨能力、正直的人格等道德核心素养。

一、明确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导入教学主线的灵魂,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应当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基本教学依据,注重渗透简约的教育思想,对学科目标展开整合处理,充分做好学情调查,提升学生教学目标的适配度,这样,才能够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明确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充分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意识,并且让他们通过自我的主观调整,形成正确的道德思辨能力,从而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请你相信我》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可贵,守信可靠的人格。教师可以引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来导入课程教学目标。简单阐述诚实就是说真话,待人真诚,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到做到。信守承诺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信任的人。此时教师板书:诚实守信,并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谈谈“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为什么?使他们知道诚信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言而无信不仅会给对方带来不悦,而且还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知到诚信的内涵,做诚实的人,做让别人信赖的人,才是当代小学生应该重点培养的人格,达到预期培养品德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探寻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自信、和谐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综合素质元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整合实施中,教师应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探寻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架起与学生进行道德沟通、评价的桥梁,彰显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的课堂魅力,让学生成为自信、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情编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体现学科教材的相关内容。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单元整合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活动导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呈现快乐或烦恼的场景,引领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快乐,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所获得的快乐能够使人更加兴奋,更令人难以忘怀。从而深入明白人生不可能每件事都是快乐的,除了快乐更多的是生活中出现的烦恼、不如意等。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思考烦恼形成的主要因素,尝试改变思路,调整心理状态,寻找到自我排解的有效方法。

从教师的教学目标来看,构建思路非常清晰,不仅让学生懂得快乐的本质属性,获得一定的认同感,更引导学生对于烦恼展开类别设置,对烦恼成因和排解方式展开预设分析,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即懂得自我宽慰,学会倾诉,更懂得将情绪转移,使情绪得到宣泄。“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的主题重在让学生在快乐的尝试与烦恼的体验中获得成长。

因此,教师可以精心准备课堂教学活动,整合教学方法,依据课本资源、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注意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达到提升“认知、感性、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引导方法众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展开优化调整,将单元内的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根据各单元的核心目标,选择对学生别具意义的论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以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践经验需求,从而丰富学生的经历、拓展学生的视野,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价值,并从中引导学生实现道德学习和思辨能力的养成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升入中學,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充满着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不舍小学生活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进行《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设计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朋友、同学和老师的感激之情,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让他们在回望自己六年间的小学生活时,整理出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自己六年间的变化与进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引导;学会在自我反思中懂得感激与感恩,形成自信豁达、阳光健康的心态。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与创新、搜集和处理、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主探索的综合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评价与记录、感受与体验、认知与表达中提升道德思辨能力,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价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道德养成学科,应以专业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应根据教、养、育结合的原则外,还应该注重品德形成规律的实践性。不能过于凸显正面教育,还应让学生发现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了解社会真相。积极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指导他们通过辩证思维全面地分析和看待事物;懂得从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发展性地看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容纳的信心;并能够将自己与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树立起国家主人公的使命感,为弘扬与发展社会正气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这样的观察、思考,学生才能积极正面地看待社会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思辨能力,并从中得到精神鼓励,坚定信心地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提升道德品质核心素养。这样,一定能够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宝屏.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6,(5).

[2]卢成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刍议[J].华夏教师,2015,(2).

[3]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林丽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6,(8).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