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6-04-14周传标
周传标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借助的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效用,通过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规划,其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品德与社会为资料,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从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上看,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创造条件。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今,小学品德教学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设计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致使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对此,解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之前,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加深印象,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目的。
2.深化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容量较大,这也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深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到全面地掌握,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实际生活,这也是教学活动具有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可开展课内补充教学,以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堂较为沉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无明显提升。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以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后,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教师要予以正确看待,通过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大众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评教”和“评学”。“评教”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学”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对教师的工作情况加以全面掌握,采取激励方法,让教师能够端正教学态度,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评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业完成情况加以评价,并且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03):93.
[2]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8(02):130-13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