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要走进幼儿的心灵
2018-07-24周丹丹吴玲
周丹丹 吴玲
[摘 要]教育始于爱,教育爱对师生双方情感、认知等的发展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反观现实,幼儿教师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乏教育爱的现象,这可能会给幼儿带来危机。幼儿期是幼儿认知及情感等萌芽阶段,也是吸收爱的最佳时期。幼儿教师只有用教育爱去呵护、对待幼儿,师幼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
[关键词]教育爱;幼儿教育;幼儿教师
作为教师专业情感的一个重要依据——教育爱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然而却有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尊重和爱护,他们对教育爱的价值认知浅薄、客观分析不足,不能自觉地发现并实践教育爱的价值。有些教师由于“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以平等身份和幼儿交流,这无疑会造成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爱的情感传递。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现行的教育本身缺乏爱心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有些教师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1]”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师怎样以愛的活动进行教育?教育爱怎样走进儿童的心灵?
一、教育爱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从爱中孕育而生,教育爱作为爱的衍生物,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是一名教师拥有的专业素质的体现,其在本质上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一种崇高的教育情感[2]。教育爱是一种高级情感,是一种“类母爱”,但它与母爱相比,更富有教育性。教育对象的年龄越幼小,越需要感受周围世界的善意,教育爱也越重要。幼儿尤其需要充满爱的教育,因此,要实现完整而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必须懂得如何给予教育爱。
1.施爱目的的明确性
教育爱是一种“类母爱”。母爱是以人类的血缘亲情为纽带建立的感情,而教育爱更多是以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前提和根基存在,将幼儿视为施与爱的对象,教育爱的实施效果如何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教育中教师的爱也是幼儿成长的必需品,明确教育爱的目的,会让教师在施爱过程中更能把握整体情况,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只有学会感受爱,真正懂得爱,才能以乐观的心态给予爱。
2.施爱对象的广泛性
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人生道路的第一个重要转折,预示着幼儿的生活空间由家庭转入社会,拥有更多的玩伴和更专业的教育环境。要帮助每一个幼儿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就要特别重视教育爱的作用。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幼儿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教师要仔细观察,在了解幼儿行为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相同的爱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幼儿,对他们都寄予真切而美好的期望。
3.施爱内容的整体性
幼儿教育提倡保教结合,这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教师身份的多样性。保育和教育在幼儿园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教育时机。保教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对于向幼儿普及日常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生活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领域,贯穿于幼儿学习生活的全部过程,并相互联系为统一的整体。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五指活动”,称五大领域的内容应该像人类的五根手指头那样,彼此相通,相互融合,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应,幼儿园教师的施爱活动也应贯穿其中,并与之融合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密切联系,所以教师给予的爱,幼儿时刻会感受到,并且会以积极的方式给予回应。
二、教育爱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使人的眼睛明亮。作为教师,要细心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给予幼儿教育爱。当幼儿感知到来自教师的爱,就能放心地和教师沟通,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由此就能在师幼之间搭起互相信任、坦诚相待的桥梁。
1.教育爱有利于幼儿道德的良好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指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权威人士或成人的命令;而自律,是指儿童以自身已形成的善恶标准作为评价行为的依据。儿童只有达到了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4]。皮亚杰同时强调,儿童接受规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命令来自一个同时具有爱和畏惧情感的对象。儿童对教育者的畏惧是天生的,而教育者必须关爱、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温馨的情感联系。符合了这一条件,就能帮助儿童顺利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
2.教育爱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创建亲切、尊重、理解、和谐的情感氛围和安全、卫生、整洁有序、操作材料种类丰富的物理环境,是对幼儿提供教育爱的基础,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根基。长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物质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会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对他人的情感变化敏感;能够使用恰当的言语、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将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3.教育爱有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
幼儿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缺乏知识经验,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幼儿存在个别差异性,即使同一名教师以同样的内容和方法教导两名幼儿,仍会发现他们学习的速度有快慢之别,保持的时间有长短之分,迁移的能力有强弱之差。这种差异性是由每个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致,而教育爱就是提倡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关注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当教师全方位地看待每位幼儿,并对幼儿因材施教、因质施教,将促进每一个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爱走进幼儿心灵的途径探析
所有形式的爱往往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因素:了解、关心、责任和尊重。教育爱同样也应包含了解、关心、责任和尊重[5]。了解是爱的前提,只有了解才能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践行教育爱。要触及幼儿的心灵,就要去了解幼儿的需要,洞察幼儿内心所想。当师幼之间由耳提面命的说教转向平等交流的对话,就表明教育爱发挥作用了。
1.专业知识、教育艺术与价值观引导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早期阶段,更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心与照顾。因此,幼儿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卫生健康学的知识,以便能够灵活处理幼儿园中各类突发事件。而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艺术。《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要重视游戏,重视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活动,这是幼儿教育艺术性的精华。
在生活中充斥着多种价值观,幼儿的可塑性极强,难免会受到到其影响。由于非连续性教学的客观存在,使得教育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即便对幼儿有益的学习内容,同样也会产生不可预期的状况,不一致的价值观和不良价值观较容易给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主积极发展,避免受到不良价值观的污染。
2.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与铺垫,教学内容更应该体现基础性,以便能为儿童以后学习和理解更加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为了确保幼儿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幼儿教师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结合本班幼儿具体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小班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通常处于象征期,表现为能用一些非常简单的形状和线条将物体的特征表现出来。而有位教师通过观察发现,班上大部分3岁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已经进入形象期,能有意识地利用所掌握的形状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愿望。由此可知,如果根据常规的美术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班上幼儿的发展需要。所以,这位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使全班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3.与幼儿互动和与家长沟通
没有互动就没有真正教育活动的发生,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教育中必须存在的要素。观察是了解幼儿的基础,而沟通则是进一步理解幼儿所想、所悟的关键。教师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倾听幼儿心底的呼声。教师不仅要与幼儿互动,还要与幼儿家长沟通,以便顺利开展保教工作。与家长交流,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促进家园合作,有利于帮助每一个幼儿找到符合其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
总之,平等式的唤醒比耳提面命式的說教有效得多。教师只有心中拥有爱,才会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
[2]王慧婕.关于教育爱的文献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45.
[3]杨立红.如何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J].学周刊,2013(8):208.
[4]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0.
[5]侯娟珍.教育总根于爱——试谈幼儿教师的教育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6-158.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