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提升潜力研究

2018-07-24倪鹏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北竞争力一带一路

王 杉 倪鹏飞

(①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教研室 上海 200030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 北京 102488)

引言

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国防安全、生态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西北民族地区是一个地理分区概念,行政区划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和青海省。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0%[1]。西北民族地区总面积为26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7.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制约其经济发展因素也较多。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和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西北民族地区的区域自身发展潜力[2]。目前有关西北民族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区域、经济、人口等方面,忽视了从城市竞争力提升角度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的问题[3]。虽然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在受到“三农”问题、资金来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但其也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等有利因素。通过提升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达到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经济的差距,被认为是提升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推进,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化水平较大提高两个方面。城市化进程直接体现在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两方面。西北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大体也是如此,从1980年到2016年,西北民族地区城市①是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30个城市(具体城市见文中表4),这些城市具有少数民族人口多,在城市中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以及城市民族文化、民族生活特征显著等共同特点。数目由16个城市增加到2016年的30个[4-5],人口数由1987年的294.8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14247.4万人[6-7]。除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西北民族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表现为西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综合绩效的差异,而城市综合绩效差异也是城市竞争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8]。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北亚经济圈,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的通道,涉及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等13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而西北民族地区的城市则多为“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

本文以西北民族地区的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绩效差异来分析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差异及其提升潜力问题,并为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搭接“一带一路”政策红利,抓住重大战略利好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国内研究主要从价值角度和城市经济功能角度来界定城市绩效。从价值角度界定城市绩效包括投入和产出角度、损耗角度、城市总体效率等方面;从城市经济功能角度界定城市绩效包括产业集聚规模和速度、区域城镇化规模和速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等方面[9-10]。国外对城市绩效的创新研究表现为城市生态足迹理念的提出(William Rees,1992)[11],该理念弥补了以往城市绩效研究中忽略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笔者认为目前大量相关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绩效已经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但是这些研究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城市这一主体是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组成的,城市也是各种资源聚集的地域中心,其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运行的综合绩效应该从各个因素在城市份额的各个方面得到全面体现。本文采用由运筹学家A.Charnes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12]作为技术手段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提升潜力问题的原因是,目前学者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进行与城市相关研究领域已经包括但不限于交通、教育、科技、财政[13],但是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仅仅针对城市的某一领域进行绩效分析,却还没有对城市总体的综合绩效进行分析。比如一些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Vivian Valdmanis,1992[14];Bruno De Borger,1996[15];Matthew G..Karlaftis,2004[16];陈腾等,2006[17]),另一些学者运用该方法研究了城市技术效率如(贵斌威,2008[18]);樊宏,2009[19]),还有一些学者对财政科支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王廷凤,2009[20])。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以下特点:整体优势不显著,个别城市优势明显但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竞争力较好;相对于其他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我们认为城市综合绩效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吸纳各类资源所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在此定义下,我们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结合历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及其相关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二、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模型构建基础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属于系统分析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和测评一组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部门”或“单元”(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记为DMU,本文DMU为各城市),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由于DEA方法注重寻找各个DMU的“有效前沿面”。因此对个体的差异尤其是DMU效率的考察有着独特优势。本文应用DEA方法来评价西部地区39个城市中的30个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

利用的模型是C2R模型,其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θ(0≦θ≦1)表示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X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Y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出指标,为第j个决策单元输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表示投入冗余,为第j个决策单元输出指标的松弛变量,表示产出不足,λ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决策变量。运用此模型,可以判断DEA的有效性。

(二)城市竞争力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图1展示了城市竞争力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我们从投入角度来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框架如下:UCI=F(EI,FI,MC,GF,CI,OT),其中UCI是代表城市竞争力的投入;EI代表环境投入(Environmen⁃tal Input)、FI代表基础设施软硬投入(Foundation Input),MC代表主体联系与交流(Main Communica⁃tion)、GF代表政府至善(Government Faith)、CI代表文化资源(Culture Input)、OT代表客体的贸易(Ob⁃ject Trade),这六个因素以及一级、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城市综合绩效投入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市综合绩效投入指标体系

表2 城市综合绩效产出指标体系

图1 城市的投入产出关系

在模型基础上,我们从产出角度测度城市的框架如下:UCO=F(SI,OE,SL,SB,S)。其中,UCO代表城市竞争力的最终产出表现;SI代表城市的综合增量竞争力(Synthesis Increment);OE代表城市综合效率竞争力(Overall Efficiency)、SL代表城市宜居性(Suitable for Living)、SB代表城市宜商性(Suit⁃able for Business)、S代表城市可持续性(Sustain⁃able),在此框架下,一级、二级指标构成城市综合绩效产出指标体系,见表2。

(三)指标数据以及测度城市选择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在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下实证分析研究城市竞争力,都需要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测量,从而需要相应的测量指标及其数据。加之,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运用DEA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对数据质量要求高,而目前我国无专门针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计报告,只能通过其他统计报告间接获得相关数据。因此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指标体系所需数据覆盖面泛而指标统计口径较窄;第二,各西部地区数据统计差异性与体系完整性要求存在差异;第三,研究虽然是基于发现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提升潜力,但客观上不能忽视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性、比较性。全面综合分析后我们选择总共测度共全国291个样本城市包括:东南地区56个;环渤海30个;西南地区50个;西北地区占39个;中部地区80个;东北地区34个,包括特区香港、澳门。在全国291个样本城市中,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共30个。全国291个城市综合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了近60个指标,数据来源有:2013年至2016年的《中国城市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都市及区域发展统计汇编》及国家有关部委的专业年鉴和有关城市的其他统计年鉴。

(四)DEA分析结果

在产出和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下,我们将选定城市的指标数据代入模型后,运行结果表明:在总共全国291个样本城市中,共有69个城市的效率达到最佳,而西北民族地区的30个城市中,仅有5个城市达到了效率最佳,分别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西安、银川、兰州(见图2)。①由于数据太大,图只显示西北民族地区效率最佳城市,坐标轴1表示DEA有效的城市。

从区域来看,总共输入全国291个样本城市数据,我们将比值(区域内有效DMU个数/所选区域内DMU总数)定义为区域发展的总体效率,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表现较好区域内排名第二,为37.5%,其次是东南地区为33.3%,而中部和东北地区没有城市达到效率最大。西北地区整体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投入产出达到了一定的效率且远高于西南地区25%(见图3)

图3 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效率的比较分析

三、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提升潜力分析

城市综合绩效差异是城市竞争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产出和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下,我们发现全国291个样本城市中,有69个城市达到效率最佳,占比大于1/4,其中,西北民族地区有5个城市,占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总数的1/6。

对比城市竞争力指数与排名,证明了西北民族城市竞争力的差异主要还是城市综合绩效差异所决定,根据有效城市和非有效城市的特点,我们分析并指出各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潜力(见表3)。

图2 西北民族地区5个城市DEA的效率测度结果

乌鲁木齐、克拉玛依、西安、银川、兰州地处资源丰富区,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其余25个城市相比各自投入产出达到了最优效率。但这5个城市的某些单项城市竞争力指标却存在一定劣势(见表3下划线数据):乌鲁木齐和银川在公平包容和谐城市排名中最为靠后,乌鲁木齐为239位,银川为222位。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省会城市,其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通过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布局与功能区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乌鲁木齐总体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增强。克拉玛依则在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排名中位列第250位;西安位列环境友好生态城市187位;兰州为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246位。总体来看,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单项城市竞争力指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其劣势集中表现在公平、包容,信息、开放以及环境方面,这或许与西北民族地区地方法制环境、信息制度建设、基层社会参与度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关。表3中黑体为各城市最优单项竞争力排名,值得注意的是: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这一单项指标上优势显著,不仅在西北民族地区城市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而且在全国291个样本城市中,排名也靠前位列第8位和第11位。这表明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两座城市在发展镇域经济,实现城、镇、村无缝对接上具有较大优势。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不仅走在西北地区前列,而且走在全国前列。古都西安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银川则展现出多元一本文化城市的优势,分列第9位和第30位。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兰州,优势则体现在创新驱动知识方面,全国排名33位。此外,虽然兰州、银川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分列120位、166位见表4,但是这两个城市的投入产出DEA达到最优,这说明兰州和银川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于与其他城市,最有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表3 西北民族地区DEA有效的城市单项竞争力指标排名

表4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经济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

表5 西北地区非DEA有效的城排名

(二)西北民族地区非DEA有效城市

西北民族地区共有25个非DEA有效的城市(见表5),这些城市没有达到效率最佳状态,出现了投入冗余或者产出不足的现象。但这些城市的整体差异性不大,从单个指标数据来看,这类城市的发展潜力较大,极有可能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因为这类城市虽未达到DEA有效,但在效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明显,而且总体指标表现较好。这类城市搭界“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将会是中国城市中极具提升潜力,且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

(三)非DEA有效的西北民族地区单项或多项指标相对较优城市

我们发现非DEA有效的西北民族城市具有以下3个特点(见表6)。

表6 西北非DEA有效的城市单项竞争力最优指标排名

1.西北民族地区单项、多项指标相对较优的城市未达到城市效率最优,且全国综合竞争力排名也不高。

2.西北民族地区单项或多项指标排名有比较优势的城市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如“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的榆林、渭南、延安、天水、武威、张掖、固原,城市集中表现出“多元一本”的特点;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的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庆阳、陇南;城乡一体全域的城市如铜川、金昌、石嘴山、吴忠;以及公平包容和谐的城市中卫。而且这类城市又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类城市的单项优势指标与其余指标差距较大,如榆林、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安康、嘉峪关、天水、张掖、白银、铜川、酒泉、庆阳、陇南、西宁、石嘴山、定西、武威、金昌、商洛;第二类城市的单项优势指标与其余指标差距不大,如天水、吴忠、固原、中卫。第三类,城市具有多项较优指标。咸阳、嘉峪关、酒泉、西宁具备多个单项竞争力优势指标,这类城市的综合优势较大。

3.研究还发现西北民族地区25个非DEA有效的城市在开放便捷信息指标上都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这也是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总体相对优势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DEA模型计算后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较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整体较弱,除去产业竞争力和个别竞争力指标如文化、自然资源等,其整体竞争力水平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且2013年到2016年间排名变化不大。

2.西北民族地区共有5个效率最佳城市,其单项指标的总体表现也较好。这五个城市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西安、兰州、银川,其中兰州、银川的综合竞争力靠后,但投入产出DEA达到最优,说明这类城市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最大。

3.西北民族地区共有25个非效率最佳城市,这些城市发展虽然未达到效率最大,但却各有优势,如一些城市在文化、环境等因素上优势显著。我们对其余25个未达到效率最佳的城市进行分析时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它们都受到地均GDP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指标的影响,并且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其提升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第二,公共制度和产业集聚并未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了阻碍这些城市达到效率最大的因素。

(二)政策建议

1.对于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而言。(1)从国家层面看,在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当下制度因素在特定时期未能带来理想效果。表明当下的制度因素已达不到提高西北民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此时应紧跟中央深化改革的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最大程度的解放西北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使其城市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2)从区域层面看,城市是否能够达到DEA效率最大化,与其区位特点和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与建设。(3)从城市层面看,城市发展必定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成本。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推进内涵式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效率的提升更需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如重视发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推进低污染、低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注意在保持城市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而中小城市应积极进行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西北民族地区在个别产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对于如何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学者们大都认同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但具体应如何推进、怎样推进,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推进文化产业,一些学者认为应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应以发展文化产业集聚为主。我们认为不能将文化产业仅仅理解为文化旅游产业,片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优势在于,民族文化资源往往以独有的、特殊的自然风景、本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特征。因此,我们认为西北民族地区应走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道路,即应当注重自身文化特点,文化产业线上、线下的结合,注重文化空间与社区建设之间的结合,以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共同推进文化产业集聚,进而提升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区别对待西北民族地区效率最佳城市和非效率最佳城市。此外,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更应充分利用、搭接“一带一路”倡议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利用联动效用带动其他非优势指标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走以环保促发展,走城市区位优势、人口、资源和环境相适宜的生态经济城市跨区域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对于西北民族地区5个效率最佳城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西安、兰州、银川来说,应优先集中资源改善劣势指标,以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在不影响城市综合绩效、保持优势项的同时采用促进其他指标发展的策略。如兰州在持续发展知识推动创新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提升其非优势项如公平包容、环境友好等。再如乌鲁木齐,虽然综合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后,但效率却已达到最大。这表明目前的制度已达不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作用,应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并借助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使之在效率保持最大化的同时提升竞争力。

3.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25个非效率最佳城市来说,有两种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竞争力:第一种发展模式即针对单项指标较优的城市,应采取以优势指标带动相关指标提升的发展策略,以在增加城市综合绩效的同时提升城市竞争力。如(1)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单项竞争力排名最具优势,这类城市如榆林、渭南等应搭界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契机,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其他竞争力指标的提升,最终达到综合绩效最优化,提升城市竞争力;(2)以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为竞争力优势的宝鸡、汉中、安康、商洛、酒泉、庆阳、陇南,则应该积极搭界“一路一带”政策红利,借机在发展旅游度假产业的同时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3)表现出城乡一体化优势的铜川、嘉峪关、金昌、石嘴山、吴忠以及表现出公平包容和谐的咸阳和中卫,则应发挥创新思维,以优势带动短板发展提升竞争力;第二种发展模式即对存在多个单项竞争力优势指标的城市,应注重发挥多个优势指标的综合带动作用,在增加城市综合绩效的同时提升城市竞争力。如城市历史文化悠久的咸阳、延安、嘉峪关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西北民族地区城市仅仅依靠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外向型发展的战略,应予以重新定位。我们建议这类城市可以将文化旅游与文化品牌输出相结合形成二元互动型发展模式,以克服依靠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单一性。

猜你喜欢

西北竞争力一带一路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黔西北行吟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西北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