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8-07-23邢淑文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验面积探究

邢淑文(七台河市新兴区文化教育局):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下面,我们就结合《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七台河市小学数学专场活动的主题“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交流以下3个问题:一是如何在概念理解中帮助学生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二是如何在问题引领下帮助学生积累有效探究的经验;三是如何在总结提升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观课和聆听张岩、申铭健两位老师的反思,大家一定也有很多收获和思考。

刘淑阳(七台河市第二小学):

我先来说说我的看法,“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隶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是抽象、严谨、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去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隋吉玲(七台河市第八小学):

刚刚刘老师提到的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当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有效构建,甚至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呢?我觉得今天的这两节数学课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面積和面积单位”一课,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概念的建立、完善与理解,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材料和多样的体验方式,在足够的体验时间和空间里,巩固、完善和拓展概念,进而帮助学生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概念。

吴金梅(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文化教育局):

我很赞同隋老师的看法,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刘淑阳:

确实是这样,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申老师的“问题导学式”教学,还是张老师的“互动探究式”教学,两位教师在“面积”这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这样3个过程: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看看它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哪是这个图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初步建立了面积概念的表象;再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的面,指出它的面积大小,利用角这一图形进一步完善出图形是封闭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面积概念完整的表象。此时面积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完全凸现。学生在找一找、摸一摸、摆一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邢淑文: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要丰富学生感官、知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这些外显的行为操作来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

隋吉玲:

是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起来。其实,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只是走走过场,学生也只是浮于操作活动的表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操作背后所隐藏的学习数学的思考。思考在操作中发现的数学现象、思考在操作中发现的数学规律、思考在操作中发现的数学结论等等。今天张岩老师展示的这节课,就十分注重在操作中思考。

李桂春(七台河市第九小学):

比如,张老师设计的比较两张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 哪个小。 学生发现观察、重叠无法比较,而通过测量周长的方法更不可取,割补的方法可以,但会破坏原来图形,激发了认知冲突。这时张老师组织学生用手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学具进行动手拼摆,验证到底谁的面积大。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抛出问题: 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这样在操作活动后进行反思,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经历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积累抽象反思性活动经验。今天在申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提出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这个问题后,申老师马上让一个小组的学生站在1平方米宣传牌上亲身实践。学生在站,数的过程中建立了1平方米的表象,这样的操作活动直观有效。

邢淑文: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们说,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凝神思考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所以,引导学生把外显的行为操作经验和隐含的思维操作经验融合起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更透彻。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有效问题的驱动,那么,我们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有效探究的经验呢?

李桂春:

学生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需要和探究性学习联系在一起。下面我就“在问题引领下,积累有效探究经验”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思考。这两节课的共同点是两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不同点是“引的方式” 不同。我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是一种“奔跑”。有时需要教师领跑,有时需要教师助跑。申老师的教学就是在领跑,她设计了3个有效的学习活动,每个活动都有2个小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困惑、有抓手、有目标、有收获,在她的引领下,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张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地奔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抛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后面助力。

赵晓璐(七台河市第九小学):

是呀,可见一节课问题的设计是多么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导向,决定了他们要进行什么样的探究活动,积累怎样的探究经验。尤其是申老师的这种预习导学——展示交流方式的教学,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引领三年级的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探究,我觉得这对老师来讲是个挑战。

申明健(七台河市第九小学):

问题的设计确实需要细细推敲,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没有抓手,也不能问得过细,因为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对这节课的问题的设计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定稿为今天呈现的这样。

赵晓璐:

我们可以看到申老师是设计了3个活动6个问题,从今天学生的状态来看,在这样的活动和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课前学得充分,课上交流得充分,学生以往的经验被老师的问题很好地调动起来,并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又形成新的经验。比如,在引入面积单位产生必要性的时候,申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去比较长方形的大小。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观察、重叠和剪切法,而且刚才申老师在反思中也向我们展示了学习小组的成果。其实教师的这种设计就是调动了学生以往的这些探究经验,用这些经验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些方法在以后探究图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还会用到。再比如每一个活动都设计了“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的环节,重在调动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经验。也就是说,申老师准确地把握了积累探究经验的特点——循环往复。课上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也就是问题的引领,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

刘淑阳:

我们看到当学生用以往经验比较不出两个长方形大小的时候,就想到了用统一的图形去比,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还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长方形。最后通过实践、交流统一了认识,用正方形最合适。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正在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经验。

张岩(七台河市新兴区长兴学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从申老师的这节课上学到很多。尤其是她能通过有效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刚才刘老师提到的用统一单位去测量,其实在我们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还会用到。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后学习的知识的结果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积累了探究的经验。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然地利用这些经验去解决问题。

邢淑文:

总的来说,问题要有针对性、引领性、指导性,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探究的经验。那么对于“如何在总结提升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这一问题,大家有哪些思考呢?

吴金梅:

“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操作探究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四基”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外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教材,找准思维训练点。两位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教师不约而同设计了3个思维训练点:一是总结面积定义;二是发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三是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表象。教师抓住每一个思维训练点,设计了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学生经历充分的观察、发现、总结出数学概念、现象。在结论的形成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训练。如张岩老师示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在学生的仿说中,引导生生活动加以纠正,规范。这样,后面学生再说其他物体面积就说得准确、规范了。

隋吉玲:

我认为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上两位教师做到了“三不”:一是不吝惜,教师不吝惜时间,充分地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感知、发现说清楚,说明白。教师不打断、不干扰,暴露学生独立学习的真实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质疑、互辩,清晰了概念,达成了共识;二是不代替,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与操作,教师不代替学生表达,在学生说不清,说不准时再出手;三是不包办,也就是数学结论的形成,数学概念的建立教师不包办,教师在耐心的倾听中适时组织补充、质疑,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修改。

邢淑文:

这也让我想到,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鼓励者。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交流,让他们敢说、爱说,才能为他们发展数学思考力提供基础。

吴金梅:

我们的教学应该把握思维品质,落实“三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申老师指导学生经历“字典前面的大小就是字典前面的面积”到“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到最后“角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看似学生经历了从实物到封闭图形的思维提升,实际上学生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中,对面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严谨了。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这主要表现在表达上。张岩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用什么单位测量最合适。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静地等待,耐心地倾聽,让学生完整地把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拼摆的过程说清楚。学生经历了动手摆、认真看、动脑想的过程,有理有据地判定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三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态度,每一个问题的出现,教师都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不感情用事。补充、质疑中,学生的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理性的思考态度显而易见。诚然,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每一个磨砺都是一次成长。申老师的课上,听课教师都关注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孩,一个身体残疾的学生,她有着惊人的自信。这来自教师的鼓励和同伴的信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真正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总结过程说清楚、说完整、说规范。

刘淑阳:

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学生会说、会议、会补充、会质疑,也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考和表达的经验。

邢淑文: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说”来展示思维的过程,通过“说”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邢淑文:

通过今天的同课异构和研讨,对于3个问题的解决策略我们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一是概念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要丰富学生感官、知觉的经验,帮助其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二是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探究问题做引领,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要有呈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交流活动。三是培养学生会说、会议、会补充、会质疑,也就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考和表达的经验,要鼓励学生进行类比、归纳、总结,不断帮助他们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的经验,促进其数学思考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再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一主题,大家觉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大家还有哪些思考呢?

隋吉玲:

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研课,我有一个思考,那就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该作为我们下一步进行研究的重点。

李桂春:

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经验,教师需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大问题,避免零打碎敲。那么怎样设计“大问题”?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与实践。

赵晓璐: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我觉得让课堂提问更有实效性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

邢淑文: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老师。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从问题中来,解决问题后,再带着新的问题出发。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两节课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发了新的思考。今天的论坛就到这里。但是,我们的探索不会止步,我们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经验面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巧用面积求坐标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