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纪实与反思(1)

2018-07-23张岩邢淑文史春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周长正方形物体

张岩 邢淑文 史春波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61例1~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举例等活动,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操作经验、丰富学习的经历。

3.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面积和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微信电脑版软件、长方形卡纸两张、面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一块。

学具:学习单,同样大小的圆形、三角形、小正方形若干。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2.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流程:

一、 就题质疑,问题引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觉得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

…………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可学不了这些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3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直观感知,认识面积

1.基于學情,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你认为什么是面积呢?可以举例说一说。

生:数学书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

…………

师:这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边摸边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这名同学不光关注到了“面”,还关注到了“面的大小”。

…………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发现物体上都有“面”。(板书:面。)

师:比如这本数学书,我们一起摸一摸。这是数学书的封面,那这是数学书的——

生:(边摸边说)侧面。

师:(带领学生边摸边说)这是黑板的面,这是课桌的面。

师:比较一下,这些面怎样?

…………

(板书:大小。)

师:我们发现,物体上都有“面”,而且这些“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

生:(齐)面积。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举例子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1:这张纸面的大小就是这张纸面的面积。

师:看到了吗?她摸到这张纸的每一个角落。表达也很准确,谁还能再举例?

生2:这个多媒体大屏幕的面就是多媒体大屏幕面的面积。

生3:我补充,这个多媒体大屏幕的面的大小才是它的面积。

师:是谁的面积?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多媒体大屏幕的面的大小是多媒体大屏幕面的面积。

生:(齐)同意。

师:这名同学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真好!

…………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完善概念,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课件演示)如果把物体的一个面沿它的一周画下来,就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齐)封闭图形。

师:那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比如这个圆的面积?

生1:圆中间的部分,就是图中蓝色部分表示圆的面积。

师:黄色部分表示什么呢?

生:黄色部分表示圆的周长。

师:能用语言表述圆的面积吗?

生2:圆的周长里面蓝色的部分就是圆的面积。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个圆的面积怎样描述更合适呢?

生3:圆面的大小就是圆面的面积。

师:我们可以更简练地说,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你能像这样再说说其他图形的面积吗?

生3: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

师:看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吧。

(擦去第一个“?”)

活动二:探究操作,引出单位

1. 制造冲突,探究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最佳 方法。

师:这一组封闭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小?

生:(齐)圆的面积最小。

师:我们用观察法一眼就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老师手中的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出示两张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卡片。)

生1:可以用格尺测量它们的边长。

生2:补充。就是测量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谁的周长长,谁的面积就大。

生3:我不同意,咱们要比的是面积,不是周长。

师:是的。不是周长长面积就一定大,后面的练习中,你就会知道了。

生4:我觉得可以把它们两个重合在一起,然后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再重合,再比较,最后,哪一个图形多出了,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生5:我觉得这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都把图形剪坏了。我有更好的方法,用图形把里面摆满,哪个图形摆得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比如,用圆摆,这两个图形就都得用圆摆。用三角形摆,就都得往一个方向摆。

师:也就是说,摆的图形要有统一的大小标准才行。他们说的办法好吗?

2.合作探究,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

师:我也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试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习单和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学习单和各种图形的图片)谁来读要求?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1.组内分工,分别用 在学习单上摆一摆,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记录结果。2.说一说,用哪种图形测量面积最合适。3.活動时间:4分钟。)

指名读要求。

师:谁读懂要求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师:现在要求都明确了吗?活动开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拍摄学生完成的学习单,为组织汇报备用。)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会分工,会合作,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我们随机抽取一组来汇报。(抽取一组学生汇报。)

生1:我们用 摆,图1摆了10个,图2摆了12个,所以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小。用 摆,图1摆了10个,图2摆了12个,所以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小。用 摆,图1摆了10个,图2摆了12个,所以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小。

师:用三角形摆时,尽管摆的个数不一样,那是因为摆的方法或是形式不同,但是比较的结果是否一样呢?

师:就是说比较出了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了,达到了合作要求。通过合作,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齐)图2的面积大。

师:那么,用什么图形做测量面积的工具最合适?

生:(齐)正方形。

生1:圆形和三角形在摆的时候有缝隙,正方形摆的时候没有缝隙。

生2:因为正方形四边相等,摆放时更方便,不受限制,能铺满整个长方形。

师:不仅说出用哪种图形做测量面积的工具最合适,还能说明理由。这就叫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我要向你们学习。

师:测量长度时需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测量面积时,通过操作,我们知道用正方形做测量面积的工具最合适,那这个标准大小的正方形就是面积单位。

师:我们又知道什么是面积单位了。那么第二个问题我们解决了!(擦去第二个“?”。)

活动三:比较抽象,建立观念

1. 自主交流,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师: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1:我觉得面积单位应该有几方米。

生2:纠正。是米。

生3:不对,米是长度单位,不是面积单位。

生4:我认为应该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等。

生5:还有平方千米。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认识最常用的3个面积单位。

师: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cm2)。看,这就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师实物展示)看到它了吗?

生:好小呀!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了吗?

生4: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说对了,国际上也是这么规定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dm2)。这就是1平方分米的大小。(师实物展示。)

师: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你们知道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m2)。(板书。)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呢?

2.丰富体验,建立空间表象。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那你们能找出它们吗?

生:(齐)能!

师:学具袋里装了一些不同面积的正方形,试一试,看谁最先完成要求的活动。

(指名读要求。)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找一找,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比一比,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分别和身边的物体比一比,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做一做,用手比画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师:活动的步骤清楚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生:先按要求找出正方形,再和身边的物体比一比,最后还要用手比画出它的大小。

师:概括得真准确。活动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活动先到这儿。请同学来汇报1平方厘米。

生:这是我找到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实物展示),一个手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厘米有这么大。(比画1平方厘米的大小。)

…………

师:这名同学汇报得很有条理。其他同学能及时补充,真会学习。

师:你们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都找对了吗?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接着汇报1平方分米。

生1:我在学具袋中找到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实物展示),开关盒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大小,它大约有这么大。(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

师:那1平方米呢?谁找到了?

生:没有1平方米的正方形。文具袋里放不下。

师:看,这是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感觉怎么样?

师:我们今天学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都有——

生:(齐)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课件展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最常用的面积单位。(擦去第三“?”)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综合运用

1.下图中每格代表1平分厘米,说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指名读题。)

生: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5平方分米,完整的正方形有4个就是4平方分米,两个不够1平方分米的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是1平方分米,加起来是5平方分米。

师: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不足一个面积单位的,可以拼在一起后再计数。

师:大家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图形的形状发生变化。

生1: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5平方分米,面积没变。

师:同学们都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师: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图形的面积是不变的。

2. 小明的数学日记。

师: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小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清晨,我从面积约2平方厘米的大床上起来,走进洗手间洗脸刷牙。我先是仔仔细细地刷牙,把我那面积大约1平方米的板牙刷得白白的。接着洗脸,用面积为450平方分米的小兔毛巾把脸擦干。最后站在面积是1米的大镜子前一照,真帅!

师:大家都在笑。找一找你笑什么呢?

师:要根据生活实际正确使用面积单位。用错面积单位会闹笑话。

3.创意拼摆。

师:下面我来玩一个创意拼摆的游戏。用4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进行创意拼摆,教师巡视,拍摄照片。)

师:同学们都很有创意,来看看大家的作品。

生:我摆的这个图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周长是10厘米。

师:观察这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周长不相等。

师: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前面有同学提到的“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它的面积就大”的说法对吗?

…………

四、总出收获,质疑延伸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

…………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初步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前大家提出的其他问题,我们在后面会继续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像今天这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其中,初步认识“面积”概念是重中之重。同时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的建立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这节课我以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主动探究,初步认识面积的概念,亲身体验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目的是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操作的经验和探究学习的经验,提升数学思考力。

一、在操作体验中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面积”概念。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将“面”等同于面積,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第一稿设计时,我带着学生先认识物体的“面”,再认识“面的大小”,最后理解面的大小就是面积。学生的操作活动、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命令”下进行的,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以,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语言表述也不够清晰、明确。

通过团队成员的研讨,大家认为应该基于学生对“面积”含义的模糊理解,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体会“面”与“面积的不同”,再让学生多举例、多表达,正确描述物体的面积,最后扩充到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完善了对概念的理解。从课堂看,这样实施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

二、 用有效的问题引领有效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初步建立3个常用单位的空间表象,同时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为了使学生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寻找合适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他们想到的巧妙的方法(用统一的图形拼摆测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拼摆活动,体验、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这一教学内容。在前两次试讲中,由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对合作探究的步骤和方法不理解,所以单纯为了比较图形的大小而拼摆,使得活动的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这一稿设计中,我认真思考,提出了有效的合作探究的要求(1.组内分工,分别用圆 、三角形 、正方形在学习单上摆一摆,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记录结果。2.说一说,用哪种图形测量面积最合适。3.活动时间:4分钟。)有了这些合作提示,学生带着目的活动,带着问题合作,带着思考探索,因此合作更有效,积累了探究的方法,认识了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对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在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时,我同样设计了具体的要求(找一找:在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比一比: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做一做: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通过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有序、有效地学习。

三、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考的经验

比如,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面积”的概念时,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讨论用什么图形做面积的单位最合适时,关注学生思维表达的逻辑性;在认识面积单位时,关注学生思维表达的严谨性、条理性等。通过“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这节课上,我有很多时候急于得出结论,对学生思维表达的训练关注还不是特别到位。如果多重视生生互动,多些有效的评价引导,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说”,我想会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回顾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应引导学生更充分地利用感官认识概念。如,在体会1平方米大小的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再次引导学生用手比画一下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表象。个别学生比画的是1米的长度,课堂上没能及时纠正,这样不利于他们对1平方米表象的正确建立。

2.应利用课堂生成,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在小组合作拼摆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整齐地拼摆,摆满整个长方形。也有个别学生只摆了一横行和一竖行,即可知道摆了多少个图形。如果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在汇报过程中将两种摆法展示出来进行对比,更能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周长正方形物体
剪正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