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8-07-23席卿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

席卿芬

摘 要: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今天,对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基础教育教师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钻研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知识传授与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利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共同发展,完美呈现。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教学发展 课程 知识传授 道德培养

21世纪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国际间的政治对话与贸易往来,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与技术传播,资源与教育的共享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媒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效果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Mooc(大规模网上授课教学)的进一步国际化以及广泛化,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定位,尤其是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中等和高等质量,影响着我国培养的人才质量。

此外,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能否有效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还存着诸多问题: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语言环境缺乏。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难以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另外,如果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难以提高,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迫在眉睫。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走出目标单一、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得到全面地充分地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朱自清曾在《教育的信仰》一书中,提出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兼重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些教育家也相继提出了“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是以学校课程为载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知识应以提高学生道德为基础这三个方面,现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师教学发展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纵观我国的基础教育史,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基础知识和升学考试所左右,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范围,而对课程本身的对人的道德、教育等全面发展的价值却甚少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小学和中学教师重分数、轻育人的基础教育传统。

新课程体系出台以后,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确立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的价值观,根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发展思路,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基础。

二、教师教学发展以教师教学为载体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程之中,要求教师在讲授以教材为基础的基本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健康情趣的引导和审美情感的培养,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强调人的阳光、生动、完满。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道德意义,要利用书中的故事情节将道德教育糅合其中,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还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震撼。在诸多优秀教材中,都充满着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鞭挞。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教学材料,经教师讲授之后,其中不少人物虽经历史长河浪淘,形象至今仍耀眼夺目,其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仍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教师在对学生讲授这些作品时,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光辉会自然而然地照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他们的人格道德建构。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个性形成时期,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切忌教师较为粗暴的理论灌输和训教。先贤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将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心灵震动。

另外,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今天,很多功利、世俗的思想开始在青少年人群中不知不觉地蔓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总之,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世俗化、自私性的倾向时,我们的课堂更应该保留一方净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这是当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最基本、最神圣的职能。

三、教师应将知识教学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

教材是由抽象的语言符号所组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教材时,需要用心、真正地理解教材,并从中学习基本知识并获取激勵道德情感迸发的情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整体的素质修养,也才能逐渐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是要在学生的知识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贯通的桥梁,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智力相互促进。

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对非智力因素较为忽略,对学生的精神状态较为漠视,学生人格的涵养更被认为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教学课堂效率的降低,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人格培养不能很好得结合起来,在教师教学对道德感到生疏的同时,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更是有漠视的迹象,所以一个较为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知识教学与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教师爱”,在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使教师的师德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理想最终都将落实到社会个体的人格培养上。基础教育教学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兼重的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地认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位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道德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师德模范,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