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的挫折教育
2018-07-23李红年
李红年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激烈,能够努力克服困难,用积极心态解决问题,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已经愈来愈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文化技能的传授之余,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耐挫力教育。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世界,只有“失败”是可以通过不劳而获得来的。教育者肩负的使命应该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全能型人才,所谓“全能型”既是文化知识储备的丰富,又包含性格的坚韧耐挫。
关键词:耐挫力 挫折教育 素质教育
关于耐挫力教育,古代先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传颂至今。《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成功才是牢不可摧的,才是深入骨髓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在注重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性格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身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尽可能多的品质优秀,性格坚韧的人才,让他们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未来和充满竞争的社会,当今世界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的素质是我国未来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根本来源。近年来,我们也通过各类媒体报道了解到,部分学生因承受不了种种压力或遭遇一些挫折而出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且这一态势也趋于普遍化和低龄化。这类事件实际是在警示我们:挫折教育的缺失。教师在新时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孩子们的耐挫力教育,甚至必要的时候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挫折的洗礼与磨砺。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中学生的耐挫能力,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
一、让学生们意识实现自我觉醒,能够正视挫折与困难
任何强行灌输的理念都是于表面的,只有当事人发自内心的觉悟和自我形成坚韧的性格,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财富。如何让耐挫力伴随学生一生成长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我们应当让学生们清醒认识到: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是由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决定的。只有将这种耐挫力教育主动地融入到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系之中,才算是耐挫力教育的成功。而学生们的这种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觉醒,需要榜样的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思想灌输。比如:无意中讲述一些经历磨难和挫折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饱受磨难的诗圣杜甫,他的这种境遇却造就了他诗词创作的无穷的灵感,以致诗词上的造诣和成就名垂千古。又或是遭受无妄之灾的司马迁,在宫刑的凌辱和残害之下坚韧不拔,最终著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育者要为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任何的伟大和不朽必将伴随着挫折和磨难的洗礼,只有在历经艰辛之后,人生才会熠熠生辉。[2]
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把挫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自古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將这一理念延伸并引用到耐挫力教育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单单有榜样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育者要让孩子们清醒的认识到:大多数的挫折与困难即使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也是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领略到在自己解决困难和挫折的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无法替代的乐趣。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校内校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我们可能没办法像国外那样做到“荒岛求生”这种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展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能培养学生们独立能力的活动。也可以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开展各种以耐挫力教育为主题的班级、学校活动。这些活动,要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刻意设置某些障碍和困难,并且要以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困难为主旨,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会为学生的挫折力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源源不懈的动力。
三、学校、家庭沟通协作,对孩子适当“放手”
无论是作为教育者亦或是家长,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参与者”。作为参与者,因为社会阅历的关系我们都清楚世界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无论是何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竞争。这些竞争有时甚至激烈到孩子无法理解的地步。而部分家长的溺爱使得孩子们在学校的耐挫力教育功亏一篑,因为孩子年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的性格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家里,他们可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父母的呵护下完全不知道外面的风雨是什么样子,以至于这种习惯带到了学校的生活中。此时,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挺身而出了,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说明利弊,晓以利害,让家长适当的对孩子“放手”。只有在学校与家庭的双方协同作用下,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才能与日俱增,耐挫力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四、完善教育评价系统,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意志品质
“素质教育”这个词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了,但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充盈,不断丰富的词汇。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应当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我们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耐挫力教育。我们应当引入新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育工作者,所要考核的不仅是学生的整体成绩、个人素质,还应该包含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要把学生的耐挫能力也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学生,每学期也不仅仅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一学期的努力成果,而且要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耐挫力也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虽然这种评价体系在实行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相信,即使困难重重也值得我们努力钻研,因为这种新的教学评价系统将会是整个耐挫力教育的最为坚实的后盾。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应明白所肩负的是多么伟大而又神圣的责任。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掌握在无数个教育工作者的手中,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单单是“传道授业”已是远远不够,我们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坚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李海洲,1995.
[2]离家出走的孩子们[M].中国致公出版社,崔国政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