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表达创作微观论
2018-07-23崔晓静
崔晓静
【摘 要】播音主持表达创作侧重情感和技巧的统一,很多播音创作主体也已形成了运用播音学理论体系中的“备稿六步”“内三外四”等技巧和方法进行播音创作表达的习惯。但是建立在这一习惯之上的机械实践者,往往只是把视角落实到了“划分层次”“停连重音”上,偏重宏观,缺乏对于层次内部,特别是语句内部微观情感的分析和处理。而微观论则着眼于语言表达的最小语用单位——单位语义,从单位语义的切分、语势变化、之间逻辑关系、尾音和情感关系等方面探析技巧和情感统一的规律。
【关键词】播音主持 表达 微观论
在“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的原则和基础上,着眼和立足于语言表达的最小语用单位——单位语义,来进行播音主持表达微观层面创作,即从单位语义的切分、语势变化、之间逻辑关系、尾音和情感关系等方面进行技巧和情感统一的解析。
一、单位语义
单位语义,是播音主持创作表达微观论的切入点和基础,也是情感和技巧存在的最小基本单位和体现形式。而单位语义的划分,则是实现播音主持创作表达微观论的必经之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可以理解为一个单位语义。
单位语义的切分,是播音主持创作表达微观论实现的前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目前进行播音主持表达创作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显而易见在进行有稿播音时,创作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随着整体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播音创作主体沾染上了社会浮躁之症,从而望文生义,把标点符号简单当做理解稿件的依据,从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品味的思想意义。
1.新闻播报创作的单位语义。由于新闻播报语言的高度精练特点,其单位语义相对于节目主持语言而言,在辨识程度上缺乏生活化语言的一目了然。在非规范表达时,很多播音创作主体特别是新手往往忽略这些单位语义之间的界限,一句话一口气不停顿地表达完毕,这样“逞一时之快”的表达效果可想而知。更有一些初学者不经思考理解,或知识储备匮乏,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播音腔”,出现了断句常识性错误。
一个完整的单位语义为一级切分单位(用“//”标注),值得注意的是播音主持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这与碎片化的生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此类新闻的播报必须做到“单位语义基础上的微观处理方式,即小切分,勤换气”,从而使语势常变不平,从形态上符合语言内在的变化规律。规范的处理方式应该做到语音清晰、语义明确,发现并区分内部存在的一级和二级单位语义的切分点,一级的切分是常见的语势停连区分点,也是多数播音员在进行播报时语势变化的最小单位。这样的播报,看似有了抑扬顿挫,但是忽略了句子内部关系,在表达实践时很容易出现头重脚轻、起音过重的问题。而经过这样微观处理的二级切分,再配合音断气不断的处理,则使表达效果更加层次分明、语义清晰。
2.节目主持创作的单位语义。在节目主持时,主持人的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加趋向生活语言,这体现在单位语义微观的处理上。如白岩松在主持《新闻周刊》时的一段主持词:“这十几天来的穿山甲热,不仅对统一大家不吃穿山甲的共识及其重要,也是一段难得的科普时间。这是怎样的动物,在生态大环境中穿山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同时这科普也包括我们吃穿山甲的理由对吗?”如果从直接书面文字上看,我们无法了解到白岩松对这段主持词的驾驭把握效果。但是,我们根据对他节目的录音整理成文字进行单位语义点的划分,会得到如下反映:“这十几天来的/穿山甲热//,不仅对/统一大家/不吃穿山甲的共识/及其重要//,也是一段/难得的科普时间//。这是怎样的动物//,在生态大环境中/穿山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同时/这科普/也包括/我们吃穿山甲的一些理由/对吗?”节目主持语言单位语义的清晰,自然而然的小切分处理,使得表达效果浅显易懂,更加贴近生活化。同样,也使节目主持播音创作在难易程度上相对新闻播报容易一些。
节目主持创作时的单位语义,受制于主持人平时语言规范性的积累。虽然节目主持词不像新闻消息措辞那么凝练——惜字如金、高度概括,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正如白岩松所言,主持人的语言同样需要做“减法”。做“减法”,不仅仅是使语言简洁,还在于节目主持人对于语言运用——单位语义应该做到“小切分”,消除因为粗放切分而导致信息语义的割裂或混淆,符合受众对有声语言的审美需求。
从单位语义内部微观角度来洞察播音主持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偏技巧、轻情感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
二、单位语义的语势
人们常用“语无定势”来概括有声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表达效果而言语势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外放性和交流对象感的体现。而单位语义的语势,是实现“语势常扬、语尾不坠”表达效果的微观着眼点。一级和二级单位语义的语势趋向,奠定了“语势常扬、语尾不坠”的基础。很多播音创作主体在表达过程中语句语势平直,缺乏变化,使情感存在的形式平淡无奇,甚至只是照本宣科、念字吐声,无法实现情感、内容、语言形式的统一,更无法实现播音主持表达创作的艺术性。
1.声音的外放性。在播音主持表达创作时,有声语言体现出“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外放性,这是符合播音的总体感觉:“声音像一条带子,从小腹下端向上拉起,垂直向上,经过胸腔至口咽,沿上颚中纵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字音好像被吸着而挂在硬腭前部,由上部齿处弹出,流动向前”。声音的外放性,由单位语义和气息的配合通过抛物线的形态来实现。
因为语势变化是建立在单位语义基础上的。一个单位语义,在规范语势变化中呈现出低起高走的抛物线形态。每一个单位语义都以抛物线的形态通过有声语言的声音形式来呈现给受众。这种微观着眼的单位语义的划分,可以避免发声上因为语义不详所引起的气息混乱、声音倒置等问题,同时,可以从形式上实现播音主持表达创作的规范性和美感。
声音外放性的实现,在初期可以通过手势指引来辅助实现声音的“由内而外、由下而上”,从而到达硬颚前部打出抛物线形态。
2.声音的对象交流感。声音作为情感的承载通过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的具体形式来实现表达传播的效果,在播音主持創作表达时,必须实现有声语言的外放性并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才可把信息和情感传达到受众的耳中心里。明确单位语义和切分到位,可以在声音外放性的基础上打通声音和受众之间对象交流的通道,使表达创作事半功倍。
张颂先生在表达形式上曾经把语势的变化表述为“上山类”“下山类”“波峰类”“波谷类”“半起类”等五种形式,来形容句子在表达时等整体语势变化。但是这种对句式的概括,只是从形式变化本身着眼而非单位语义本身。从微观着眼点看,对象交流感的实现和抛物线角度及气息里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在播音创作表达时,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对象,在声音把握上和个体交流有本质的区别。在硬颚前抛物线起音的角度越高,受众对象交流感越强,受众范围越广。同时,气息量的增加有助于声音的外放性和交流感的增强。
实现声音的对象感,不仅在于眼前(心里)要有“受众”,更重要的是有声语言单位语义抛物线的呈现。
三、单位语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单位语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确定播音创作表达停连、节奏和气息的依据。单位语义之间关系的远近程度,决定了换气方式时长和停顿长短。而单位语义的尾音是实现情感表达的关键点。
单位语义尾音的“弱收到位”,不仅是实现基本语音音准的保证,同时也是实现情感表达驾驭的微观着眼点。情感的体现是通过单位语义尾音的语气变化实现的。单位语音尾音在弱收到位时,尾音所体现出声音语气上的虚实、强弱等变化体现出了情感的丰富性。而缺乏对播报主持内容的理解所导致的念字吐声,其缺乏情感之处,正是因为单位语义尾音收音太快,没有语气变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表达过于直白、仓促,失去了交流的目的。
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的目的,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传情达意的使者,而非念字机器。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事无巨细,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从微观着眼,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实现播音主持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恒.播音发声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P51;[2]李红光.论播音创作中的切分.新闻知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