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23张海军
张海军
小学生数学教学,只靠老师讲,学生做,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很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抽象逻辑性,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学具的运用,使数学的概念、法则、应用题等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还使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增添一些形象性和趣味性,也有助于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学具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好伙伴,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强大的生命活力。
往往一说到学具,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在低年级使用学具棒、几何图形等,其实高年级也可以恰当使用学具。如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将课前已准备的各种平面图形学具拿出来,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应该怎样分类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教师抓住时机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再提问“我们在分类时谁自己一组?”由圆形我们区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重新分类,再细分直线图形,在分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不但掌握图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分数》时,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增添学习乐趣。在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观察比较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及实物,比较直观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模型、图表等,让学生亲自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事物,促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点燃其求知欲望的火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教育的实践证明,直观形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比较稳定,记忆比较牢固,同时直观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又可引出数学结论,在抽象的数学结论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具。如何合理适当的使用学具,就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具在于精而不是多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教具学具,从多媒体课件到玩偶、操作卡片、头饰,一个接一个的呈现,导致学生专注在自己喜欢的玩具上,忽略学习本身,或者像走马观花一般看热闹,没有抓住学习内容。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具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施教者,要善于从教材这实际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有目的的去选择学具。
二、学具要来源于生活
教材也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材料。在日常教學中,我们可以参照教材,制作学具,或者选择身边的实物做学具。有的学具可以从市面买到,也有的是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或者是利用自然材料(沙、土、水等)直接呈现给 学生的。无论是何种材料,只要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简单有效的、学生喜爱的、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就可以。
三、学具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一般对外界有着相当的好奇心,学具尽量富有色彩,并融入到小活动或者小游戏中,能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四、使用教具要注意把握时机
要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作用,还要把握合理的学具使用时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时间都必须要有教具的展示,学具的使用的,过早的安排学具操作,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过晚的安排操作又会使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愤悱状态,教师把握住这个火候,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操作要适时,只有时机适当,适可而止,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时,就应停止操作而进行思维与抽象,使学生逐步从物质化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言语动作,直至完全抽象。否则就会浪费时间,就会妨碍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而达不到动手操作的目的。
五、学具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要保证教具的有效使用就要在合理的时间准确使用,而不是容易让人产生厌烦的一直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时间都必须要教具的展示,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留给小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理解并掌握。 3、把握合理的操作时机。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 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具,及时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熟悉学具的使用方式和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最佳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