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分析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初探

2018-07-21张卫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张卫丽

摘 要:对化工与环境等专业而言,分析化学是必修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增强学生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治学态度,为化学学习储备更多的知识。教学实践中,本课程强调将理论渗透于实际,培养职业能力,确保教学符合社会需求,为企业培育合格的人才。下文将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分析化学 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策略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才是办学的宗旨和目标。为成长为技术型人才,高职学生要有强烈的职业素养,确保顶岗作业。对劳动者而言,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个职业不能缺少的综合素养,包括身体素质、文化、劳动技能或是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好坏,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劳动者究竟拥有多少就业机会,是否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同时,对他们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影响。故而,要增强高职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抓好素质教育。

一、高职分析化学课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并未关注分析化学课。在他们看来:该门基础课对今后的实践工作并无太大的指导意义。所以,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致。关于实验教学,很多人都是草率敷衍,并未树立科学的实验观。从前的教学方法太过陈旧,教学氛围不浓郁,填鸭式或是灌输式教学没有办法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很多學生仅仅机械式照搬,并未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内容尚未更新,也未能突出实验的功能,这就使得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和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教学成效。另外,高职学生没什么扎实的基础,学习难度偏大。故此,不少学生内心均会消极怠工,陷入恶性循环,这对后续的发展相当不利。

二、高职分析化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高职学生隐藏着超强的创造潜能,怎样挖掘他们的兴趣才是根本。运用完整的教学资料、可靠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逐步地爱上分析化学,引导他们对自然界和科学探究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很显然,兴趣培养成为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实验,需要学生单独地操作。利用实验验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了解,让他们保持深刻的印象,提升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技巧。教育必须要让感到愉悦、和谐,教育活动思想、实践应当相互联结。故而,学生必须树立起科学的心态,学会实事求是。

举个例子:学生在参与“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这场实验实,理论上要呈现好看的橘黄色。但试验结果,只看到砖红色的沉淀。有些学生,实验结果为深棕甚至黑色。该情况下,学生要如实地描述它们看到的沉淀颜色,讨论背后的原由:有些是乙醛的滴加量过少,也可能是乙醛还没有摇匀或加热时间过长,中途挥发;氢氧化铜掺入过量,释放了黑色氧化铜,从而掩盖了氧化亚铜原有的砖红色。由上可知,学生能够得到思维拓展,增强他们对反应物用量以及控制条件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验成功做铺垫。

(三)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研究和工作习惯

分析检测本身属于严谨的任务,检测人员肩负着很大的职责。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和学生个人的操作挂钩。故而,学生必须合理地做好项目的基本流程,保持规范、精准,切勿马虎应付。严禁对数据进行擅自编造,坚持实事求是,保证结果的精准性,体现检测样品真实的状态。分析检测除了要保证精准的结果外,同时也要确保操作的娴熟,这个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学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故而,教师必须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耐力和恒心,树立起科学的工作态度。实验操作中,分析检测工作牵扯到的化学仪器或是试剂也比较多、属性不同,学生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管理,坚持安全为首。对不同项目进行实施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6s管理理念来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树立起安全操作和强烈的环保意识。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科学研究来说,观察是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外界信息的第一窗口。通过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我们能够了解实验现象、基本理论二者的相关性。利用课堂观察,学生也可以觉察到异常现象,第一时间排除险情;找出潜在的问题,争取更多的突破。

2.逐步养成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指的是个体对集体行动或是行为规则保持的认知或是某种情感,同时也是合作行为出现的重要前提。分析化学课堂上,分组实验是督促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的重要举措。组内同学彼此指点和团结互助,分工协作,可以促进双赢、多赢之目标。某种意义上,合作意识的培养决定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结果。

(四)科学的考试评价

从考核内容上看,分析化学应当涵盖下列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期末阶段的实验操作,在总成绩中的占比约为40%。考核手段:在某个时段中,设定某个题目,要求学生在考场中做好操作考试;结合学生在考场的表现,教师给出最后的打分。评分类目主要涵盖:天平、移液管、容量瓶或是滴定管的安全使用,卫生习惯、数据处理等。二是学生往日的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60%。该成绩也有下列两项:①往常的实验成绩,由指导教师作出评定,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高达70%;②学术平时得到的实验报告成绩。结合报告项目、相关数据来对成绩作出评分,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约为30%。该种过程+结果的评价手段,可以更为综合、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表现情况,对教学效果作出精准而有效地评估。

结语

总体上,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应当彰显学生个人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之前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于探究性学习,为将来的社会就业提供可靠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莉萍.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37-138.

[2]李建东.浅析高职分析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0(8):172-172.

[3]李光耀.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142-143.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