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心城区的初中物理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2018-07-20谭齐亮
谭齐亮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育质量 提升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02-02
0
2013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在其主要目标中的第一条“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中便提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实现县(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在后面“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中又提出“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建立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可见,当前实现区域范围内特别是城市和农村、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予以关注的话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广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在广州中心城区也是教育强区越秀区有一个校区,2012年在广州非中心城区番禺区新设了一个校区。笔者在中心城区的校区工作了七年,后调入非中心城区的校区工作至今。
处于非中心城区的番禺校区(以下简称番禺校区)在创办之初教学质量同处于中心城区的越秀校区(以下简称越秀校区)相比,各学科教学质量差距都很大。通过几年的发展和努力,特别是在学校的整体布局,越秀校区的全方位帮扶下,番禺校区的教学质量提升很快,2017年的中、高考成绩已经与越秀校区持平,并大有赶超的势头。同时,番禺校区从一开始与该区域周边的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到现在已经全面领跑于周边学校。
在广州的城镇化改造进程中,我校番禺校区所处的地区,是由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广州市非中心城区,本文研究的对象——“非中心城区学校”即围绕这一类型地区展开。
笔者现就非中心城区初中物理教育质量提升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非中心城区初中物理教育的现状及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在實际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非中心城区学校受当地经济发展、教育观念、地理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素质、家长理解、社会关注等条件的制约,与中心城区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教育资源投入配置还不均衡
近些年国家对于非中心城区和农村学校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努力拉小与中心城区学校差距。但事实上,非中心城区学校无论是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还是公用经费支出都不及中心城区学校,特别是学生数较少的学校,获得的经费总量就更少。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到非中心城区学校物理教学实验室的设备、用品更新,图书馆资料的更新,信息化技术普及应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场地条件不足等,物理探究活动从而受到限制。
中心城区学校教学资源丰富,学生校内外综合实践场地多、条件好,可选择的方向多,提供给教师继续教育、自我提升渠道多、机会多、规格高,这些都是非中心城区学校所不能比拟的。
2. 教师资源配备还存在差距
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与中心城区相比,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而且缺编情况比较普遍。
综合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重点大学、师范院校和高学历人才如果选择教师行业,往往将中心城区学校作为考编、应聘的首选,退而求其次才会考虑非中心城区学校,这样在教师资源配备初始就已经体现出了差距;非中心城区学校45岁以上教师总体学历结构相对偏低,直接导致部分教师在接触新课改时的思想观念转变费力,主动探究与改革教法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说教类授课方式仍在主导课堂;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了解不够,接受培训的力度不够,导致不少教师不愿也不会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物理实验探究中去。
虽然中心与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缺编情况都存在,但由于地域差异,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缺编情况更严重一些,主要体现在:二孩政策放开,不少怀二孩女教师休产假;不少临聘教师虽然与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但仍然关注于“考编制”,一旦考上就会离开,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不少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初中物理教师往往还要承担信息技术、体育等课程。
3.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素质不高
学业成绩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近三年番禺校区与越秀校区物理中考成绩,以及番禺校区与周边学校的对比,总结发现:番禺校区物理中考成绩虽然在周边学校名列前茅,但与处于中心城区的越秀校区相比较,还是有差距。
研究发现,非中心城区学生整体上看,学习目标不高或不明确,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和跟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还不够,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心理,习惯了课堂灌输知识,课堂失去活力。
此外,上文提到,不少非中心城区是从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这样非中心城区学校学生自小学以来接触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课外实践认知与中心城区学校学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方面显得能力不足。
4. 家长拥有的文化知识资本较少
非中心城区学生家长从整体上看,学历水平、文化知识、职业性质跟中心城区学生家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充分重视,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有限,认为孩子交给学校,教育问题就全部托付给学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忽视了陪伴教育。
5.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偏向中心城区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写,明显还是偏向于中心城区,忽视了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农村等不同区域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差异性,导致非中心城区乃至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在测试考核方面也是侧重与中心城区,例如,某年广州市中考有一道关于地铁“屏蔽门”的平面镜成像问题,对于那些很少前往中心城区,甚至从没有乘坐过地铁的非中心城区学生来讲,想象空间受限,某种程度上被不公平对待。
二、提升非中心城区初中物理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
1.确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政策目标
当前公平与优质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以升学率、普及率和巩固率来作为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评价指标。非中心城区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教育资源的配置集中发力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点上,所有的政策举措都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目标。既不能狭隘地仅将中考分数的提升看做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不是一味强调上级部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师待遇。而是应确定核心目标,将教育资源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长期、持续地进行改进。
2.提供与中心城区一致的教育资源
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首先满足基本公用经费需求,而后因校而异,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实际所需进行调整。在专项经费的分配上,希望学校能够考虑到物理课程的特点,增加对物理实验室的投入,既包括改善更新实验室设施设备,也包括增加实验器材,特别是适合新课程理念、综合信息化技术运用、站在科技前沿的实验器材的补充;同时,加大物理综合实践课程场地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校内场地的保障,也包括校外企业、机构等资源的整合。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提高优质、年轻师资对非中心城区学校的覆盖面(近年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参与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定的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就开了个好头),采取支教、轮教、交流的方式,以自愿和派遣相结合的办法,打破教师资源配置上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向非中心城区辐射;鼓励优质、年轻师资将就业关注点由中心城区转移到非中心城区,保障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编制配比,切实改善非中心城区学校教师待遇,提高岗位吸引力;提高非中心城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部分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情感,只重模仿,不重能力培养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同时普及信息化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多与中心城区学校结对帮扶,为教师参与中心城区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专业培训提供便利。
3.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学科离不开实验和实践,特别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课的初中学生,他们对物理的了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开始的。为了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具体的物理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从物理现象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不少非中心城区学校的物理教学还是简单地把实验教学当做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实事求是的合作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启发、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保护好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转化成爱学、乐学物理的持久动力。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学习习惯。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辅导上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教师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犯错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由“学会”成为“会学”。
4.抓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工作
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缺一不可。单就物理这门学科来讲,学校应该遵从教育规律,按照新课改要求治学,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非中心城区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克服经济发展和地域条件所限,为当地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场所,如区、镇一级的科学馆,少年宫设置专门的科学展览厅,鼓励地方企、事业单位向学校开放参观等。非中心城区学校的课程设置、开发方面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同时物理课程设置应“去中心城市化”,确保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利;非中心城区学校在“家长学校”的课堂上,德育方面的主任、专家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其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同時不妨邀请学科老师进入家长课堂,例如,让物理老师向家长介绍,怎样借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问题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保持爱学、乐学物理的积极性,还能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发掘亲子乐趣。
三、思考
1.在研究对象上,本文基于笔者所工作的学校的两个校区——越秀校区在广州市中心城区,番禺校区在非中
心城区,辅以番禺校区周边的兄弟学校,研究对象选取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此外,番禺校区所处的广州市非中心城区是近几年由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而来的,与长时间处于非中心城区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存在个体差异,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对策针对性较强。
2.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研究人员对于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对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但这些研究大部分侧重点都围绕着中心城区或者是农村的中学物理教学现状进行探索,而关于非中心城区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则鲜有提及。介于中心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非中心城区学校所出现的差异化问题,笔者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学生素质、家长关注、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
3.在研究方式上,在对非中心城区学校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中,以中考成绩作为佐证材料,笔者通过亲历两个校区的教学、走访番禺校区周边学校教师、参加番禺校区周边学校教研活动等方式搜集研究素材。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理论分析还不够到位,实证分析联系实际还存有不足,针对性的个案研究还较少。
在现有的非中心城区初中物理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成果下,接下来本人的教学工作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希望该研究能够为从事非中心城区初中物理教育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