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2018-07-20重庆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刘园李欢
□重庆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 刘园 李欢
一、引言
2014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1]。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再次联合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高残疾学生教育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2]”作为当前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教育部出台实施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学习标准。[3]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彰显了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注。在三类传统的特殊学生类型中,存在认知障碍的智力障碍学生与盲、聋的学生相比,具有更多的特殊性,也对特教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挑战。由于其存在大脑损伤和认知理解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他们在认知事物、理解抽象知识、语言表达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差距较大,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或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智力落后儿童个体差异大、有意注意差、记忆能力弱和知识迁移能力差等特点,导致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教的知识和技能。[1]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对近二十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笔者将研究的范围界定为“1997年到2017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的论文成果”,在中国知网以“智力障碍”或“弱智”并含“课堂教学”等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273篇文献,首先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相关度低、会议类的文献,筛选出了116篇文献纳入分析。第二,对研究样本编码后按照年度数量分布、高产出学术机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以及学科分布等参数进行计量学分析。第三,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从而得出国内近二十年来关于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发展趋势。
三、数据分析
1.文献数量分布。
图1 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文献数量分布
如图1所示,近二十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数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0篇增长到2017年的19篇。其中2012年开始作为一个拐点,之后每年论文发表的篇目数都在10篇以上。近年来由于特殊教育各项政策的频频出台,学界对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也越发重视,有关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数量也明显增加。
2.学术研究机构分布。
从学术机构来看,发表多篇相关文章的大部分为一线特殊教育学校,高校则对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关注较少。这一情况有可能导致相关研究多为一线经验性总结,但缺乏理论高度。可见,高校的学者应多关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
3.文献研究方法归类。
表1 1997-2017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文献研究方法汇总
如表1所示,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多为思辨类,实证研究较少,这与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的研究取向基本一致[2],且该类研究运用方法单一,多为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深度和实证数据支撑,究其原因是因为文献多为一线教师发表,缺乏研究深度。
4.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文献的研究主题与热点。
为进一步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研究文献主题的内在特征,运用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1997-2017,片段长度为一年,选择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了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中共有节点289个,连线800条。图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强度;线条越粗代表两个节点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反之,越少。
(1)频次分析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 0高频率关键词弱智儿童课堂教学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教学效果随班就读频次80 28 21 9 6 6 5 5 5 5
生成的热点关键词如表2所示,由表分析可知,因为弱智儿童和课堂教学是检索的关键词,所以出现的频次较高。其他关于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研究热门的词有语文教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生活化,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让培智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策略等;信息技术,即利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班就读,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现状调查、问题及建议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并结合对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统计得出,我国近二十年以来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热点可归为三个方面:一是智力障碍学生的学科教学(语文、数学等);二是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化教学与学科相结合;三是智力障碍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
(2)关键词聚类分析。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形成了11个主要聚类(图4),共8个主题方向。结合对关键词和文献的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热点主题如下:
聚类0与8同属一个热点主题,聚类0包含36个节点,标签为语言能力、智力低下;班级授课制;学习活动、素质教育,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力障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聚类8包含14个节点,标签为社会生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语言能力教学。由于生理原因智障儿童存在发音不清、音调不准的现象,有的很难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才能逐渐康复。而且他们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差,通过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提高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聚类1,包含32个节点,标签为小学语文教材、随班就读;个性心理特征、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教材。有关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在生活中挖掘教材素材,搭建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构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堂。[3]
聚类2,包含30个节点,标签为学校音乐教育、成就动机;弱智儿童、生活化数学、课堂生活;特殊教育工作,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的学科教学,通过开展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帮助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聚类3,包含28个节点,标签为培智学校;个人教学、随班就读;弱智教育、课堂教学研究;课堂,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随班就读智障学生的教学。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课堂教学是普通学生和随读生有效地学的活动。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堂任务安排过紧;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教学内容处理粗略;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4]智障学生与普通生相比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老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意个别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聚类4和5的热点主题非常相近,聚类4包含25个节点,标签为课堂教学、人体姿态;教学效果、学习难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学者尤品英指出培智课堂教学时常见的老师自问自答现象大多是因为老师没有用对的方法[5],积极的课堂互动、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才能创设良好的教育效果。聚类5包含20个节点,标签为课堂教学原则、有效教学策略;联想思维、思维过程、学语文;课堂。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原则,与聚类4属于同一热点主题,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也是对于教育效果的追求。
聚类6包含16个节点,标签为小步程序;智力障碍学生、课堂适应、社区化;特殊学校。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课堂适应问题。王琳琳和赵斌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智障儿童的课堂适应情况,发现智障儿童的课堂适应各个维度上发展不平衡且总体水平偏低,其中课堂物理环境的适应分值最高,课堂学习的适应分值最低[6]。李燕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了学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课堂适应,发现学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课堂适应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课堂规则适应分值最低[7]。
聚类7和9同属一个热点主题,聚类7包含15个节点,标签为教育动画、填色动画;智力障碍儿童、培智教学、课堂干扰行为;培智学校。聚类9包含14个节点,标签为电教媒体、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目标、教育主题、语文课程改革;电教媒体。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研究者们主要是从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创设直观形象的表象感受,吸引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着手。
聚类10包含7个节点,标签为语言能力、人体姿态;身势语、课文教学、信息传输系统;身势语。该聚类的研究主题可概括为智障学生课堂教学教师“体态语”的探讨。体态语是以人体姿态、动作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示态度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8]研究大多是对“身势语”运用的方法策略的探讨,学者孟春芳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运用体态语言、丰富的表情语态、适当的眼语运用、一定的手势动作,调动智障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9]
5.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学科分布。
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学科分布不均衡,除语、数外,其他学科仅占19%。语文和数学课程是智障学生融入社会、终身发展的基础性教育。但音乐、美术、体育教育可以达到既陶冶情操,又能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提高。2007年《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计划分为一般性课程,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和选择性课程,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一次为培智学生制定了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由此可见,在我国培智教育领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很注重培智学生艺术、精神生活的陶冶,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用美进行德育、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加艺术修养;让智障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这些作为培智教育独有的课程,研究的关注度尚且不够。
从文献研究的内容上分析,学科教育大多提倡与生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丰富培智课堂。探讨教学方法的有17篇。教学方法上学者们共提有6种。首先,代币制,具有游戏性质,有别于传统的规章制度,通过行为改变的技巧,利用强化物,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11];第二,分层走班教学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学生的问题;第三,直接教学法,强调小步子前进、即时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反复循环地指导练习,以求达成全体学生都不掉队、积极的参与课堂[12];第四,生活化教学法,强调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第五,音乐综合教学法,包含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奥尔夫音乐乐器等五个教学模块,增加师生和同伴之间的互动[13];第六,游戏教学法,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智力障碍学生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教师灌输式化为多样化教学、由统一教学变为个别化、分层教学。但同时,由以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以看出,在国际上特别强调的个别化教学法、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IEP)的制定等内容鲜有论述。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研究总量上数量不足,论文质量整体上不高。例如《如何做好培智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仅仅是对培智语文教学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没有深层次背后的原因挖掘;《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智教育过程中游戏化教学的作用分析》等文中在论述观点时基本都是教学经验加课堂实例,提出的观点千篇一律、立意肤浅、方法建议没有与理论结合,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在智力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加强,作者写文章时要注意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严谨性。
第二,论文研究方法单一,思辨型的论文居多。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这一方面的研究多为一线教师发表,所以文章类型多为思辨类。在未来的研究上,可以加强研究的理论深度、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人员丰富化,高校研究者应多多参与;研究视野扩大化、提高发表成果的质量。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研究中的实证取向,加强教育实验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高质量的“证据”。此外,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统计调查远远多于实验法、混合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其它类型的实证研究,而且常用的调查研究中还存在信效度报告严重缺失等问题,导致无法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规律[14]。可见,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是提升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质量的必然途径。
第三,在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上学科分布不均衡,传统意义上的主科(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较多,其他学科研究不足,应全方位均衡发展。培智课程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一般性课程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选择性课程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这些课程的学习通过表演、歌唱、绘画、舞蹈、手工多种形式,锻炼智障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意注意的保持达到康复的作用,有利于智障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各个课程综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切不可有偏倚之分。
第四,研究内容上不深入。研究的内容上看,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课堂反思,关于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仅有两三篇。智力障碍学生个体差异大,应注重分层教学,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上可以将培智班级的分层教学、学科教学与智障学生的康复训练整合;在培智课堂中也有多重障碍和自闭症的学生,有些学生在课堂问题行为较多,如何管理课堂的有序进行也是值得关注的点。在实际的培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智障学生都很喜欢游戏,可以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在以后论文中可以多探讨游戏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