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校文化润养未来教师
——以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发展新研究为例

2018-07-20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王威威

新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文化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 王威威

教师,是学校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群人。因此,我们对于教师群体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从“教师自主发展研究”到“教师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从对教师的行动研究到研究教师发展与学校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一、未来教师发展中的文化自觉

很多学者都提出,课改的深层次问题,是学校文化的变革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校文化,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未来学校建设两年来,我们发现:教师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一群人,他们“文化自觉”的力量在学校变革中越来越重要。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

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调查的方式向全校每一位老师征集他们感受最深的学校文化关键词。在老师们的学校文化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分别是:“雅”“ 正 ”“ 勤 ”“ 大 气 ”“ 包 容 ”“ 静 ”“ 净 ”“ 研 究 ”“ 民 主 ”“ 自主”“和谐”“温暖”等,与学校的核心价值“守正、尚勤、崇礼、求活”十分契合。绝大多数教师知道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认同学校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其中学校团队建设认可度最高。但教师发展整体特征,特别是行为特征的提炼并不明确。

基于此,在对未来学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力求传承学校文化中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学校的各个“文化组件”,探索、培育“未来教师”,明确未来教师的显著特征所在。

二、文化润养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1.自主发展的组织文化——搭建制度化的平台作支持保障。

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2]学校的组织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激励、评价等作用。

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成立了十三年来,以“一日不学,一日不教;一日不学,一日不长;一日不学,一日不乐”为校训,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智慧而快乐地工作,清新而优雅地生活”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为教师自主发展搭建平台,改革了教师评价,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意愿。

在近年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基于充分了解教师的发展愿景,学校提出全校教师结合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制定教研组发展规划。鼓励教师结合个人和团队发展愿景,分析教研组优势与不足,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分享、讨论、建议、补充、完善。进一步根据教师制定的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发展主题,变革教师培养“自上而下”设计格局,以“自下而上”的理念为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师发展学校学员学习菜单,供不同的教师自主选择,从而让教师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划实现自主发展。

2.锁定前沿的学习文化——刷新理念与技术作专业护航。

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中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管理学大师加尔文曾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用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我们一直进行创新的教师培养措施,目的是建立互为学习伙伴,自由、开放、交流、共享为特征的学习型团队,并创建“锁定前沿的学习文化”。

(1)理念破冰,开放教师心态。通过微课平台,教师定期收到推送的教育前沿的学习内容,形成常态化线上学习;借用微信群进行阅读学习接力;通过掌上雅园APP进行“个人分享”专题讨论。在教师群体内形成共享氛围的“泛学习”状态。

通过每周一下午的“雅园讲坛”,即每周固定的集中学习时间开展线下专业学习和教学研讨。通过“O2O”的全方位学习,让老师们意识到未来学习方式的变化,意识到未来已来,不可回避。

(2)技术冲击,开阔教师视野。面对老师们对新时代新技术的好奇与畏惧,学校需要将技术以好玩的特点呈现在老师面前,让老师们尝试智能手机APP、交互式一体机的各种实用功能,通过组织教师体验微课制作、在线抢课、AR、VR、观课云等最前沿的教育技术,让一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技术带给生活和教育的巨变。

3.基于合作的活动文化——翻转教师角色认知作观念革新。

未来学校建设中教与学的变化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学校通过开设“学长课堂”和“家长课堂”的形式翻转教师角色,教师与家长、学生共同合作进行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并让学生和家长以专题讲座、工作室活动等形式为教师授课,让教师清楚意识到今日之学生与以往之大不同——研学互助,教学相长。

对于改革来说,合作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变革,尤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的教师文化能够减轻教师的专业孤独,允许教师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且为他们提供支持。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道德感、热情和成效感,使教师乐于接受新观点[3]。

除了与家长、学生合作新途径,教师之间的同伴合作渐入佳境,校内教师自发组织召集的“教师创社团”及各级课题研究团队等,各种形式的“自由重组”让教师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焕发出新生机。与学校教育其他主体及社会专业教育机构、公司互动合作的过程引发了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审视。

4.尊重个性的课程文化——整合课程培养序列作平台支撑。

教师培训与发展课程设置更开放、更多元、个性化与可选择,并同时匹配教学的课程开发。以下学期教师培养课程设计为例:

课程理念:线上与线下课程并行、校内与校外课程同构、必修与选修双开、专业与跨界混合、命名与众筹课程共存。

课程目标: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课程形式:部门负责+团队协作,轮值合作。

课程直击:

案例一:课程众筹,尊重“兴趣爱好”

众筹课程的来源是自下而上的,是受到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的启发、基于“因材培养”的初衷开设的。众筹教师自主成长的需求和愿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办不到的”。我们在网上发起课程众筹,第一,是确定能有多少老师对培训感兴趣、能参加培训;第二,也能吸引更多的老师,目前已开展实用英语、健身课程。

案例二:抢课走班,火热上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提前通过公众号发布课程介绍,定时线上抢课,由被动培训到主动参与。借鉴学生走班选课的形式,也创造机会使教师体验学生的大课程。

案例三:跨界课程,拓宽教育视界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专业提升课程专注专业,精于研究必修课交流学习,拓展视野调整角色,体验翻转“E+”课程 技术融合课程集中学习分组培训学长课程家长课程微课专题走近技术,走进未来翻转学习课程传承文化,融通中西课程实施自主选课定制学习艺术趣味课程文化理解课程高雅审美,诗意追求选修课享受生活,追寻品质西方美术国际理解博物馆课程生活修养课程教学研修专题讲座面点制作亲子课程创修课 众筹课程行走课程 行走经历分享戏剧表演美丽讲堂珠宝鉴赏青花瓷非遗课程粘土艺术确定主题网上报名根据教师兴趣爱好、关注重点,形成二十人为基准的网上众筹,内容各异褒有兴趣尊重选择

教师跳出学科本位、跳出学校本位,不拘泥于教育形式、却反哺教育。学校需要把未来教师培养视线投向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幸福,开设跨界课程,如品牌塑造学习、企业双创体验等,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视野、搭建序列化的教师发展平台。

三、未来教师形成自信的专业自主

教师自主发展,教师基于学校文化土壤之上的主动、积极的变化。上文讲到的组织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学校文化“组件”的相互磨合、相互作用,深层次地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转变与专业定位。

1.教师成为课程创构者。

“始业课程、学段课程(选修、泛在)、小初衔接课程、熊猫课程、艺术统整课程、节气课程”,学校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越来越倾向于课程理论中的“课程调适取向”,不再单纯依靠线性的教材进行课程实施,而是试图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学习的新特征、新变化、新兴趣加以调整,跨界整合、合作创构,成为学校的“课程创构者”。

2.教师成为资源建构者。

未来学校建设的新时代,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发生了变化。硬件配备成熟的前提下,初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优势整合,以“世界为学材”,联合家长、社会资源和校内、校外学习资源,将“共享”作为教育教学资源理念,并在教学实施中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成为“资源建构者”。

3.教师成为变革先锋者。

学校教师以“项目式学习、无边界、常态跨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课堂变革领衔“未来思创课堂”研究,所做的课堂创新在每一届“未来课堂研讨会”上向同行进行展示、研讨。在国内大学首次尝试的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的全科教师培养领域成为导师,与大学导师一起成为“双导师”培养中的一员,共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未来学校的全科教育师范学生,助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教师成为了社会的“变革先锋者”。

在未来学校建设背景下,在“学校文化”与“教师自主发展”互动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对未来教师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全科全育,全能全才”成为我们的研究中对未来教师团队的定义。未来教师的定义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要进行重塑。对这一定义的进一步阐释为:未来教师,应敢于质疑、反思、重构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接受新理念、新技术;在课程中以丰富、全面的生活与专业视角以及开阔的心境实施整个教育过程;在学习中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未来,“如何科学研究课程创构的理念与评价、梳理资源类型及提升使用效率”是我们教师发展研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将在不断反思、重建中建构未来教师的特征与品质。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